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郑春雨黄卫东刘玉锦(通讯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与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各种养老服务业也在逐步的转型。本文通过掌握当前社会养老模式,对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方向做了研究,探讨分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303-02

按当前联合国制定的养老标准办法,一个地区出现60~65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占比达到8%以上就证明这个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状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初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占到了我国平均人口的16.10%,实际人口数量为22202万人。其中65岁的高龄老人占总人数的10.5%,总人口数量为14388万人[1]。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这种急剧增加的老龄化速度还在上升,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达到高峰,新增人口数量将达到2000多万,而到了2025年新增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将会达到三千万以上,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人口大国。而在当前社会还未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包括养老模式、养老服务等各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因运而生。特别是一些重症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是当前养老服务面临的重大挑战。

1.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1.1社区居家养老定义

我国最早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在2011年,这种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管理照顾为依托,对一些失能老人或需要服务的老人提供生活、精神服务等全方面的照顾。服务形式丰富灵活,服务水平更加专业化,可以上门服务、托养服务,托养服务时间可灵活选择[2]。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既保持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质量,同时也不破坏老人的生活交际圈。托管养老以社区为服务机构为托管中心,为需要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以及护理服务。居家托管养老模式既保持了传统养老模式的生活原貌,又结合了新型的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模式的被我国称为称为“9073养老模式”,也就是说有90%的老人在自家居家养老,有7%的老人因为各种原因留在社区托管养老,有3%的老人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机构养老。根据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全国各地的新型养老模式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也在不断提升。

1.2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理论

1989年英国养老研究组织提出了社区照顾理论,该理论白皮书所提出的养老概念,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为主,机构服务和家庭服务为辅。社区要组织专业的服务组织,专业的养老服务网络,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3]。居家养老服务理论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使老人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新的服务,满足老人新的服务需求,包括医护照顾、精神照顾等。ERG理论由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的研究探索下,养老模式的理论层次不断的升级转变,逐渐成为养老模式中的不可或缺的需求。这种需求是老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也是一种新的养老发展需求[4]。马斯洛提出的养老层次理论规律主要体现出来普遍性的指导作用,也为老年群体的未来养老研究方向给出了可深入探索的依据。而1965年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由Rose提出老年群体比较特殊,个体差异突出,包括受教育程度、个人社会圈子等情况各不相同,养老办法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发现自身所处的条件地位以及所需要的服务与群体出现很大差异时,老人内心会产生情绪波动。如果从客观角度出发,老年人在退休后进入养老生活,也就是从工作状态转向自由生活的状态,这种时期老人的生活圈子变窄,那么建立良好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就会改善老人的心理落差,既可以为老人拓宽交际面,也为老人提供了生活与精神上的多种服务,让老人既能享受亲情生活也能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

2.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现状

2.1国外居家养老实践模式现状

2.1.1日本的多元化服务。2000年日本就进行了养老服务运动,日本政府制定了养老服务保险制度,养老模式多元化,既提倡老人回归家庭养老,又推行社区托管养老服务。日本养老制度规定,40周岁以上的公民必须要缴纳养老护理保险金,在进入老年期后接受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服务。日本的养老经济投入主要是来自于养老护理保险资金,老人接受相关养老服务是按照国家制度的规定,所接受的养老服务主要有,生活护理、医疗护理、日常保健和精神护理等。

2.1.2英国的全方位服务。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就实行了社区养老模式,当时的社区养老模式成为英国发展老年人经济的主要支撑英国大力推行普及社区养老模式,重点将社区养老作为老年人养老的场所。英国学者PowellJL等人成立了专门的养老社会工作组,有专业人士对各社区的老人进行服务追踪,对老人的照顾程度进行规划指导、回访跟踪老人进入社区养老后的感受等[5]。通过追踪回访、评估规划探索出实践性强、满意度高的养老新模式。不仅把老年人服务当作社会责任服务,也把老年人被照顾当做聚焦关注,为老年人提供有尊严的养老方式。

2.1.3澳大利亚的多层次服务。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在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方面的起步早、经验丰富,目前奥大利亚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其中包含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私人机构养老3种养老模式,其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受欢迎的方式[6]。目前,澳大利亚对老年人的主要服务划分了服务规定,规定内容有针对性服务,包括特殊护理服务、价格收费标准服务、等级标准差异性服务等,可根据老人服务程度进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与不同的服务照料[7],政府将社区养老模式建立成一个整体的服务网络系统,将社区内需要照顾的老人纳入社区托管服务中心服务网络体系中。

2.1.4美国的主动服务。美国作为发达中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进行了社区养老转型,通过推行更多的老年人退出养老机构选择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Kane等专家认为推广社区养老服务,减少机构养老服务符合美国赡养老人的标准[8]。美国政府也积极响应社会呼吁,采取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赡养模式,同时还在医疗护理、健康保健方面为社区居民做了详细的调查,制定了适合老年人经济费用相等的医护服务与保健服务,新增了养老保险、护理服务险及综合性健康保健护理服务计划。该计划要求居住在辖区内55岁以上体弱多病适宜社区托管养老的老人由社区组成的养老志愿者组织照顾看护。对经济困难养老资金不足的老人提供养老救助资金。对于退休有养老工资的老人,可以选择庄园式养老和机构养老,也可以选择居家养老等,让这部分老年人选择性更灵活,接受的服务更加优质。

2.2国内居家养老实践模式现状

2.2.1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起步稍晚,20世纪80年代提出。2001年5月,民政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一经提出后政府官方就相继发布养老文件,随后大力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全国开始推广实践。

2.2.2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推行后,首先在城市推广,由于城市发展比乡村发展快,城市民众消费观念更加超前,养老方式选择更多元。通过国家大力支持推广居家养老模式,我国许多地方率先建立了社区养老计划与居家养老规划系统,建立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1)上海作为我国较发达城市之一,老龄化人口多,成为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模式的试点城市[9]。首先,上海市针对不同的老人进行了养老服务需求分类,对不同需求的老人作出等级评估,为他们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的同时发放不同等级的服务券,服务标准规范化、分类化,服务特点多元化、细致化,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国养老起到了模范的作用。

(2)武汉市将养老问题作为社会共同问题来抓,主要发挥了养老志愿者组织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武汉市养老志愿者为不同的老人进行了精神抚慰服务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3)江苏无锡根据居家养老的模式,主要走三社联动之路,特别对社区的孤寡老人、军属遗孤老人、残疾老人等提供了专业的照顾服务。为不同城的的老人们建立了社区、社工、社会联动服务办法,通过组织提高养老服务效果,提高养老服务标准。

(4)深圳市建立了独特的养老模式,首先建立了健康管理协会,协会组织服务人员为社区老人进行服务评估,通过走访入户了解老人真实情况制定出合理健康的养老计划。创建社区特色服务、针对性服务管理体系。

2.2.3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学者陈芳[10]、田甜[11]等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一些地区的老人进行了现状了解发现,随着当前社会家庭模式的结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子女赡养质量跟不上,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因此,政府提出的居家养老与社区托管养老就填补了养老方面的不足。老人们逐渐的开始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模式,更多老人愿意去社区养老,得到社区专业的医疗护理照顾与生活起居照顾。至此,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与发展。

3.小结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处于发展初期,总体发展水平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许多养老问题上还不够完善,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的还不够精细。因此,国家在提倡全民健康、绿色养老的大环境下,如何开发出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与健康护理服务,如何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如何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如何利用社会服务资源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各地区当前既需要探索实践的重要环节。从当前的社会养老情况来看,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与养老服务也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绿色的养老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11].中国政府网.http://www.mca.cn/.

[2]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202-205.

[3]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许义平.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李晓松,杜健.澳大利亚社区老年保健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88-90.

[7]AustraliaBureauofstatistics.Populationbyageandsex,regionsofAustralia,2013.[2015-8-16].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2015-08/12content_21570794.htm.

[8]KaneR.ThirtyYearsofHome-andCommunity-BasedServices:GettingCloserandClosertoHome[J].Generations,2012,36(1):6-13.

[9]陈俊羽,徐桂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5(5):528-530.

[10]陈芳,庞书勤,李绵利,等.321名居家养老老人幸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16):59-62.

[11]田甜,王佳琳,叶娇.城乡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2):925-928.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A8).

通讯作者:刘玉锦(1954-),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护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郑春雨(1991-)女,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护理管理与实践研究;黄卫东(1969-)女,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