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脑血栓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岳巧莲高娟梅杨长军李洪生

岳巧莲高娟梅杨长军李洪生(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056001)

【摘要】目的观察脑血栓患者的溶栓治疗过程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指导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定法检测80例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测定值差异,并选取同期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对照组。结果脑血栓组治疗前后FIB和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栓组治疗前的血浆FIB水平较高(P<0.01),治疗后3小时的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6天的脑血栓组患者FIB和D-二聚体的浓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血浆中FIB和D-二聚体的联合测定可以动态监测脑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情况,在溶栓效果及预测心血管栓塞事件等方面及脑血栓的治疗中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血栓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051-02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等因素影响血栓的形成及调节。血液内存在的复杂的、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是它们通过本身促凝或抗凝作用而形成,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通过机体的生理调节保持动态平衡,使机体既不发生出血,也无血栓的形成。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即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脑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导致死亡。目前,溶栓是治疗脑血栓的首选方案。临床上常用以上系统相关酶和产物作为诊断和治疗血栓的依据,如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意义重大,其浓度常被用来评价脑血栓的严重程度,而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高特异性的敏感指标之一[1]。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应用于监测脑血栓患者的溶栓治疗中,发现二者联合测定反映体内血液凝固增高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灵敏度高,能比较好的指导临床溶栓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80例脑血栓患者来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邯郸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男56例,女34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6±9)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h内进行治疗;经CT检查未发现有出血患者。所有脑血栓病例均经本院病理科确诊,选取同期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7±10)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直接测定法(1)仪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2)试剂:配套试剂盒;(3)标本:静脉采血1.8毫升于含有抗凝剂(枸橼酸钠)0.2毫升的硅化管中,3000转每分钟离心15分钟,按操作规程测定结果。

1.3溶栓治疗方法,经常规用甘露醇降颅压、尼莫地平及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的肝素抗凝处理后,根据患者体重给予不同单位的尿激酶溶栓。经一段时间观察后,依肌力变化选择性用药,并密切关注患者血糖及血压。恢复情况参照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判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栓组治疗前的血浆FIB水平较高(P<0.01)。脑血栓组在治疗后3小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水平明显的升高(P<0.05),治疗后6d的脑血栓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含量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表1治疗前后血浆中FIB和D-二聚体测定结果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2.恢复情况病例

组治疗前的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为47±8,治疗3h后的为60±6,1个月后已恢复到86±6,7d生活能力基本恢复,以上的评分均有同一位医师完成。

3讨论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同时也是血浆中最早分离出来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其分子量为330000~340000,等电点5.5,沉降系数7.7~7.9,其分子为一个二聚体,呈长条状,长度50~60nm,含有3对多肽链(Aα2、Bβ2、γ2),由二硫键连接,为机体止血生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浆中Fg浓度为2.0g/L~4.0g/L,半寿期约为3d,电泳分离显示在β2区带。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感染,以及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无菌性炎症;另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Fg轻度增高。但,Fg减少较少见,当其<1.0g/L时,机体可出现出血征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的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是近年来反映体内纤溶亢进的指标之一,不仅特异性高而且灵敏度高。将FIB和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应用于监测脑血栓患者的溶栓治疗过程,发现其灵敏度高,能准确反映治疗情况,脑血栓是指某支脑部动脉因血管病变而导致管腔狭窄导致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上,从而发生急性脑缺氧、缺血,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略多于女。由于脑血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致残率较高,因此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经溶栓治疗,约有50%的患者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因此脑血栓的及时有效治疗对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目前认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升高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FIB可作为脑血栓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其机制首先是通过高凝状态的促血栓形成;其次,FIB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最后纤维蛋白原升高可减慢血流速度。另有学者证明:FIB>0.5g/L时,可成倍增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交联体的降解产物,根据其含量的变化可推测发生继发性纤溶的风险,故常被应用于溶栓效果评价。本文将FIB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作为评价溶栓效果的指标,发现在治疗3天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下降,D-二聚体水平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进行溶栓的过程中,造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下降,同时伴随着大量纤维蛋白交联体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生成,治疗6天的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已基本上恢复正常,这表明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已得到基本恢复[2]。有学者研究表明,患者FIB和D-二聚体水平在脑血栓形成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动态检测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对于脑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联合测定可以有效的反应脑血栓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不仅可用于溶栓效果的判断,还可以用于预测心血管栓塞事件,对脑血栓的治疗起积极作用[3]。

参考文献

[1]秦苏,李健.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6:66-67.

[2]张文勇.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0,31:2617-2618.

[3]张永花,刘晓玲.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7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