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杨皑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代化冲击、自身民族文化更新存在弊端的双重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重重困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新的传播渠道。本文指出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进行了探索和阐述。

关键词: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新媒体

一、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1、新媒体的同步性、复制性趋同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全球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众媒体的瞬间性、平面性、碎片性侵入到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或简化、或同质化或解构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计算机、手机网络及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渐行渐弱,传统的特色民族文化传承演变为简单机械的文化符号复制。

2、以发展经济为目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国内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并以新媒体作为基本的传播途径和手段,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基本方式,按照“市场标准为主,艺术标准为辅”的原则,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对文化消费的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抛弃、淘汰、改变,致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缺少积淀。所谓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毫无内涵的文化消费噱头。不少少数民族文化都陷入了文化消费的窘境。

3、新媒体产业的娱乐化破坏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可避免地渗入娱乐性成分。比如,对民族人物的重塑、对民歌的改编、对民族文化的戏说,都不假思索地进行了娱乐化、甚至无厘头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娱乐性需求。

二、少数民族文化流失的影响因素

1、现代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正如马克思揭示的那样,商品以无情的方式打开一切古老厚重的大门,冲决一切既有的传统与习俗;商品经济所到之处,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迅猛地将社会的各个角落纳入全球化、世界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融进入一个空前的规模,商品经济也已经打开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大门。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先是通过少数民族年轻一代使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入“主流”生活的方式,进而迅速地吞噬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及传统习俗、技艺与生活方式。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现代的价值观念、科学理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树立,各少数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已逐渐发生了变化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存在问题

(1)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通讯信息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关注与传承意识并不是很热切。很多年轻人通过上学、就业等途径来到城市,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年轻一代这种普遍性选择,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他们的选择无可指摘,因为当面对生计问题,任何人都会选择改变落后、摆脱贫困的一切途径,这个过程很少会考虑文化传承。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往往就是经济落后,贫困突出的地区。另外,市场经济下,以金钱、财富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念也正在影响着少数民族这个群体,对他们来讲生活条件的改善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技艺更现实一些。

(2)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这种方式非常脆弱。目前我国大多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下降,记忆力也下降,这些情况无法保证将民族记忆传承下去。另外,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这种局面也导致民族文化大量流失。

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径

1、建立新媒体动态生态少数民族博物馆

即将不同地区的静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集合起来,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建立标志性的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化的、动态的民族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应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内容展示上的民族性,即博物馆的3D影像、视频展演让受众在家里就能体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视听少数民族音乐和观赏少数民族艺术品;二是内容承载的超时空性,即新媒体少数民族博物馆能够带来内容形式在时间空间扩充上不受限制的超越性;三是文化传播的对称性,即改变以往只是发达一线城市文化信息单向传递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现状,通过新媒体博物馆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传递到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实现信息传播的对等性、双向性;四是市场营销的可实现性,即通过将新媒体少数民族博物馆市场化,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不仅投资实体博物馆,且更愿意投资新媒体动态生态博物馆,按照市场运行规则获取经济收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重视社会宣传,启发少数民族群体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可以说它是文化传承的原动力。针对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自觉性,2012年4月,全国政协民宗委和民盟中央联合曾经组成调研组赴云南进行过一个题为“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也缺乏文化保护的必要动力和自觉性——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基本上都处在边缘地位,有限的文化资源和基本权益尚得不到有效保障,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变成商业,而这种现象不是正在减少与消除,而是正在发生与扩大。

3、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链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十分注重并鼓励新媒体产业的开发利用。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新媒体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巨头。尽管如此,将新媒体的技术特别是动漫技术运用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情况还十分鲜见。实际上,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开发有着巨大潜力,它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图书出版、民族服装、民族玩具等传统产业的网上营销,也包括与民族生活各方面密切相关的动漫设计、游戏研发、运营等创意产业。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新媒体产业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契合之点,不仅可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且可通过新媒体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进一步带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结语: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各少数民族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保存和信息传播中的独有优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肖静芳.少数民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思考[J].东南传播,2015(2)

[2]李达.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李锦云.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概貌、问题及对策[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