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新课改“生活化”目标的实践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思想品德新课改“生活化”目标的实践尝试

李琴梅

李琴梅陕西省延川县延川第二中学717200

摘要“生活是课堂基础”。本文针对以往思想品德课中重说教明理,轻生活实践的现状,提出了“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理念,进行“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生活化”的探究,把学生带回真实生活中去,注重让学生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激发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识。

关键词教学过程生活化回归体验

《初中思想政治》更名为《思想品德课》后,在新课标要求下,教材在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做了相应变动和调整。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要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品德的生长点,也是品德的唯一基础,离开了生活的基础,道德品质将走向虚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科书为切入点,直面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样不但能充实课堂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而且能让学生真正用心感受生活,感悟社会,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为使新课标要求真正能指导教学,笔者以为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这是顺应课程改革,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一、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素材

“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仅限于教材,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与社会,与国际接轨。教师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涉猎当代现实政治生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例如两会召开、台湾问题、党的作风问题、文化建设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千姿百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如近年来出现的沙尘暴、农村合疗和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对于生活于县城中的学生都会有切身感受。再次,要努力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生活,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让学生大量获得这些科技信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使教材生活化。

二、让学生亲自查阅、搜寻资料变成常态

课堂教学从生命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长过程。这个生长过程应包含有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个体文化资源整合作用的结果。教师应十分尊重学生文化,发觉他们内心世界、生活情趣等课程价值。使学生文化进入课堂,并用他们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解释生活,使课堂更具生动性,更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和个人生活体验去解答问题,说明问题。

思想品德课前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为了使学生文化进入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验、领悟深刻道理,从而明辨是非,达到教育的目的。《珍爱生命》的课前“搜寻计划”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这一课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的生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从而为营造明亮的内心世界,建构坚实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

三、让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变成坚定的信念

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说过:“儿童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罐子,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种”。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看作“容器”强行灌输,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成为适宜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方“沃土”,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依法保护人类共有家园》一课时,请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两幅画面,画面一,某公园宽阔的草地,草地上插着“绿草茵茵,步步小心”和“善待生命,造福后代”的警示牌。画面二,青藏铁路工人为保护野生动物,穿越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时,在野生动物活动的地段设置通道,野生动物在铁路两旁自由自在嬉戏觅食。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一是两幅画面反映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主题?二是我们应该怎样关爱和呵护与我们同住地球村的动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边思考,让他们走上讲台,大胆地发表看法。面对铁路工人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举动,他们心情十分激动,纷纷表示,动物生命需要相互关爱,呵护周围的生命是人类的职责。看到学生心情激动,教师趁机导行,诚实自述,讲述自己关爱生命的要求……。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多角度思考、对话、交流,学生情感体验达到了高潮,认识得到了升华,行为有了正确的导向。实践证明,只有给学生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自由发表看法,他们不仅学的快乐,学得有效,且以身践行,提升品德。

四、把思想品德课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生活,具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究,教师要十分重视组织好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会、班会、模拟表演、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尽情表现个性,展现才能。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真人真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一手资料。

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一课时,我结合本地开展“清洁延川,爱我家园”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收集家庭、社会、街道、商业区、景点等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整理邮寄给相关单位;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青少年如何为家庭、校园环境保护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学生怎样为争创文明城市做贡献”等讨论。这系列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很好情感体验机会,学生反应强烈,讨论气氛热烈,学习兴趣高昂,决心向陋习告别,为创建文明校园和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且升华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从而达到了思想品德课所要求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课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