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蒗中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云南省宁蒗中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黄丕海

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昆明650051

摘要:云南省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衔接部位,隶属于盐源丽江台缘坳陷中的永宁—永胜台褶束。本文通过对中村铜矿床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研究,查清矿床控矿因素,结合矿体、矿石特征,分析矿床成因。通过研究发现,基性岩组辉绿岩是区内主要矿源层,中村铜矿床主要受破碎带及裂隙控制,属后期热液型矿床。

关键词:中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浅析

0引言

本文通过对中村铜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查清矿床控矿因素,结合矿体、矿石特征,分析矿床成因;从而了解该类型矿床成矿特征,为今后该区地质找矿勘查奠定基础。

1成矿地质背景

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衔接部位,隶属于盐源丽江台缘坳陷中的永宁—永胜台褶束。区内自震旦纪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过程,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复杂而持久,褶皱、断裂等低压带发育,为矿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低压空间。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热源和丰富的物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见图1-1)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层主要发育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构造线呈北东向,构造主要为褶皱、断裂构造;主要为基性辉绿岩,其次为地表零星的喷出岩。

2.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

志留纪(S)

(1)志留纪上统(S3):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出露于矿区中部和东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厚度为755米。

————角度不整合————

泥盆纪(D)

(1)泥盆纪中统(D2):岩性为红色含砾粗砂岩夹浅黄色薄层页岩,上部夹硅质岩。出露于矿区中部和西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

厚度为308米。

————角度不整合————

(2)泥盆纪下统班满到地组(D1b):浅黄色页岩夹复岩屑砾岩、细砂岩。出露于矿区北西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厚度为166米。

————整合接触————

(3)泥盆纪下统山江组—阿冷初组(D1s-a):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含有珊瑚虫化石。分别出露于矿区北西角和南东角,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厚度不清。

石炭系(C)

(1)石炭系下统尖山营组(C1j):石炭系下统尖山营组: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含鲕粒骨屑灰岩夹同色鲕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含腕足、珊瑚。

第四系全新统(Qh)

第四系全新统:为冲积、坡积、残积及湖积等,沿金沙江、冲天河、木里河及其支流两岸分布有第四系河流相沉积物,以砂、砂砾组成,分选好,具二元结构。

2.2构造

(1)褶皱

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内褶皱性质表现为一背斜构造,核部地层为志留纪上统(S3)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两翼地层为泥盆纪中统(D2)的红色含砾粗砂岩夹浅黄色薄层页岩,泥盆纪下统班满到地组(D1b)的浅黄色页岩夹复岩屑砾岩、细砂岩,泥盆纪下统山江组—阿冷初组(D1s-a)的生物碎屑灰岩。褶皱的倾伏方向在褶皱靠近轴部的西翼被与褶皱轴部大致平行的区域性推覆构造F1破坏。

(2)断层

矿区已初步查明有三条构造,分别编为F1、F2、F3,初步判定为两期次形成。一组断层为区域性断层,编为F1,走向NNE—SWW,为一推覆性构造,它使矿区东部地层向北逆冲,西部地层向南下滑。

在该推覆性断层的西翼派生了一条次一级的构造,编为F3,断层性质产状不明。

矿区出现的第二组断层为一张性断层,编为F2,F2断层走向NE—SW,倾向SE,倾角70度,断层带宽约2—0.5米,成为容矿构造,断层带内未见断层角砾岩。

2.3岩浆活动

(1)侵入岩。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园宝山、核桃树、韭菜坪区块周边出露的岩体为基性细粒辉绿岩。侵位的地层为古生代泥盆系地层,属于华力西期的侵入岩体。该基性岩脉在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出露于矿区北部。岩体走向大致呈南北向展布,形态为岩株状,与围岩D1b泥盆纪下统班满到地组及D2泥盆纪中统呈斜切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主要造岩矿物为辉石和钾长石,钾长石呈自形结构,而辉石自形结构不如钾长石完好,岩体接触带上蚀变现象较弱。该岩体是否在深部沟通区域性断裂F1情况不明。

(2)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内园宝山、核桃树、韭菜坪三个重点区块内受地表掩盖仅零星见有喷出岩出露。

2.4围岩蚀变

宁蒗县中村铜多金属矿区内元宝山区块与矿化有关的主要围岩蚀变为重晶石化、方解石化、大理岩化。

3矿体特征

认为中村铜多金属矿在核桃树及元宝山地段为充填于断层裂隙中的热液交代—充填矿床,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断层控制,具有形成独立银矿体或铜、铅、锌、银多金属矿体的条件,找矿前景较好;韭菜坪区块产于凝灰岩中的含铜磁铁矿,也表明此地段仍有较好的地质找矿潜力。矿区内目前发现4处矿化点,其中铜矿点2处、铜银矿点1处、铁铜矿点1处。

3.1矿体特征

(1)核桃树村铜矿

矿化体产于辉绿玢岩的裂隙中,辉绿玢岩呈北东向展布,矿化体呈北西向展布。

①蘑菇厂铜矿化体:位于核桃树村120°方向约750米处。

1#铜矿化体(V1):地表可见长度约10余米,宽0.6米,含铜0.31%,产状N48°W∠85°NE,肉眼观察见黄铜矿、孔雀石。

2#铜矿化体(V2):地表可见长度约10余米,宽0.8米,含铜1.54%,产状N50°W∠75°NE,肉眼观察见黄铜矿、孔雀石及少量斑铜矿。

②核桃树铜矿:位于核桃树村90°方向约800米处。

1#铜矿化体(V1):地表可见长度约20余米,宽4.5米,产状N50°E∠70°SE,肉眼观察见黄铜矿、孔雀石及少量斑铜矿。矿化不均匀,经取样化验分析,可以圈出一条表外矿和一条表内矿,表外矿宽3.5米,品位0.36%;表内矿宽1.00米,铜品位0.62%。

2#铜矿化体(V2):地表可见长度约10余米,宽0.8米,产状EW∠85°S,肉眼观察见黄铜矿、孔雀石及少量斑铜矿。经取样化验分析,可以圈出一条表内矿,铜品位2.29%。

3#铜矿化体(V3):地表可见长度约10余米,宽0.6米,产状N80W∠73°SW,肉眼观察见少量黄铜矿及孔雀石。经取样化验分析,可以圈出一条表外矿,铜品位0.38%。

(2)元宝山铜、银矿

元宝山铜、银矿体位于元宝山180°方向约1200米处,F1断裂南东约40-50米处,赋矿围岩为上志留统泥晶灰岩,矿体为充填于泥盆系灰岩次级断裂破碎带内的含铜、铅、锌、银多金属的重晶石脉,肉眼见较多的孔雀石和星点状的方铅矿分布于重晶石脉中,产状N50°E∠69°SE,矿体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71-82度。工程控制矿体长121米,平均厚1.3米,铜平均品位0.72%,伴生银平均品位154克/吨。重晶石脉厚1.0-2.5米,含BaSO4品位达84.26%。

矿体赋存于与区域性断裂F1东侧呈小角度相交的早期张性断裂F2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严格受F2断层控制,断层的产状形态即为矿体的产状形态。

(3)韭菜坪含铜磁铁矿

含铜磁铁矿点位于韭菜坪村260°方向约250米处,铁矿产于基性火山岩中,岩石风化强烈,仅见含铜磁铁矿露头,磁铁矿品位68.35%。

3.2控矿因素

地层因素:

(1)核桃树村产于辉绿玢岩中的铜矿,具有交代和充填的现象,铜矿的形成为辉绿玢岩中充填、交代的结果。

(2)元宝山铜、银矿也具有交代和充填的现象,与核桃树铜矿体的围岩不同。核桃树铜矿体的围岩是辉绿玢岩,元宝山铜、银矿的围岩是灰岩。

3、韭菜坪含铜磁铁矿产于凝灰岩中,产状于凝灰岩大致相同。

也就是说,基性火山岩是区内主要矿源层。对于该类型铜矿床来说,地层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基性火山岩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成矿物质[1-3]。

构造因素:中村铜多金属矿体赋存于褶皱翼部较为发育的裂隙及断层破碎带中,区内铜多金属矿的富集、赋存严格受断层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影响。

3.3找矿标志

矿体露头标志:原生铁矿层经风化次生富集形成的铁帽,是很好直接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标志:硅化、褐铁矿、重晶石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该蚀变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构造标志:药山向斜东翼的次级构造破碎带,隐伏基性-中基性岩体的外触带。矿化与断层旁边的裂隙关系密切,在裂隙以及旁侧岩石内往往有矿化显示,因此断层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4矿床成因探讨

(1)核桃树村产于辉绿玢岩中的铜矿,具有交代和充填的现象,应该是后期热液萃取含铜岩石中的铜,在温度、压力、化学位、酸碱度发生改变后,在辉绿玢岩中充填、交代的结果,形成热液充填-交代型铜矿。

(2)元宝山铜、银矿具有交代和充填的现象,但与核桃树铜矿体的围岩不同。核桃树铜矿体的围岩是辉绿玢岩,元宝山铜、银矿的围岩是灰岩。因此,元宝山铜、银矿体的赋矿条件相对较好。元宝山铜、银矿体矿体沿构造破碎带分布,以透镜状、脉状为主,矿石多为块状、角砾状构造。初步分析元宝山铜、银矿体矿床成因如下:

①可能隐伏的基性-中基性岩体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

②构造活动提供充分的热动力条件及成矿空间,成矿物质充填于构造破碎带富集成矿,成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

(3)韭菜坪铁、铜矿化产于凝灰岩中,产状于凝灰岩大致相同,应为火山成因的矿体,出现特高品位的块状磁铁矿,初步认为是火山流溢的矿浆富集成矿。

5结论

①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组是区内铜多金属矿主要的矿质来源。

②中村铜多金属矿床规模小,矿体形态简单,基本在褶皱翼部较为发育的裂隙及断层破碎带中产出,呈透镜状、脉状分布;矿石矿物主要是孔雀石、黄铜矿,少量斑铜矿、辉铜矿,极少量方铅矿;矿石呈团块状、浸染状、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角砾状、脉状、浸染状构造。

③中村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受破碎带及裂隙控制,属后期热液型矿床。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0:572-575.

[2]姚书振,丁振举,周宗桂.碧口群铜矿床成矿过程的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踪迹[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增刊),1999,24:6-10.

[3]罗曦,黎应书,郭宁宁,等.云南金平某铜矿成矿条件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1,63(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