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程中提高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生物学》课程中提高和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沈济人

甘肃省陇南市卫生学校甘肃武都746041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接惑,通过本人多年《生物学》教学经验,《生物学》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物学》;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生物学家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培养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在教学改革进行的几年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未能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为突破,也就是说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此观点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陈翠红《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国教育研究丛论2005年002期

[2].万敏《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考试周刊》2009年35期

[3].熊和平《学模式的规范、特点及其形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