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藏经》的脏腑辩证特点

/ 2

浅析《中藏经》的脏腑辩证特点

任长旭

任长旭(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136300)

《中藏经》相传为华佗所作,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脏腑及阴阳虚实寒热辨证,色脉声形辨证、病因治则预后等都有独到精辟的论述,是一部足可以羽翼《内经》、《难经》,补充仲景之学的经典,有很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正如著名中医学家孙光荣所评价的那样:从内容考辨,该书不仅继承发挥黄帝内经,灵枢经等经典精微,而且汲取、保存当时所能见到之许多优秀古医经之精华,乃一部文字古奥,行文简约,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临床实用之中医典籍。尤其是中藏经对脏腑理论及其辨证论治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以下就中藏经脏腑辩证的特点粗略归纳如下:

一首论五脏六腑生理特点

1:首先明确脏腑表里关系如: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胆者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经也。他如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互为表里,三焦为孤之腑,古今见解皆同。

2:简明扼要概括各脏腑生理特点,使人易于领悟和掌握,如:“肝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弦”(从此亦可使人领会正常弦脉应兼具宽缓、清虚、柔和的特点,亦即后人所谓的有胃气。);“胆者中正之腑,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其未言脉者,因肝胆互为表里,同属五行之木,脉象皆应具备弦的特点,惟分部不同而矣,正如脉要论第十所述:“假令数在左寸,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他如:“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于火,王于夏;小肠者,受盛之腑也”;“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长夏”,“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精,女以包血,王于冬”。“膀胱者,津液之腑,号曰水曹掾,又名玉海,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曰孤独之腑。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诸般论述,形象扼要,不但将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功能作用做了高度的概括,还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给出了形象的比喻,直观、易于理解。体现了古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境界。

二:次述五脏六腑病理及症状

1:以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为纲,以脉证形气为纬,提纲挈领: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法第二十一》:“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可见中藏经对各脏腑疾病症状的阐述,是以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为纲来论述脉证形气之表现的,这在各篇中都有典型的表现:例如:《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大凡肝实,则引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除此寒热虚实辨证外,更提出辨病势预后的生死逆顺辨证之纲,明断其病证不治、死、几日死、十死不治,或断可治、不妨、不治自愈,辞确言明。使人一目了然,与后世八纲辨证不同,该辨证纲领无阴阳表里四纲,但阴阳虚实者,乃病性病位之概括,而中藏经辨脏腑、辨寒热、辨虚实之法,病位病性之辨实已蕴于其中。如《寒热论》:“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寒之又寒者死,热之又热者生”等等,临证中辨别五脏六腑病位、病机,区别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不同,古今各辨证方法已尽蕴其中,可以认为,中藏经的辨证方法是系统而详尽的。

2:重视脉诊在脏腑辩证中的作用,突出脉诊的重要性:如《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中论肝脉曰:“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是谓太过,并在外……实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胸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目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呕逆;微缓,水痹;大急,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大消瘅;滑甚,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疭挛变也……肝中寒……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其脉左关阴实是也。肝虚冷……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曰:“其脉诊在左手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等等。可见中藏经脏腑辨证各篇之中不但示人以以脉诊辨别各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法,而且还示人以脉测证之法。

综上述,中藏经从脉证形气各方面示人以脏腑辩证之法,论述系统、详细。正如孙光荣教授讲义所示:中藏经的脏腑辩证八纲之学术思想十分明确,独具特色。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脏腑为中心,阴阳平衡为生理观点,阴阳否格,上下不宁为病机观点,辨证要旨为判定顺逆、决断生死。以脉证形气为辨证依据,是以形证脉气为中心辨识脏腑病证最早之作。在脏腑辩证的形成和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