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医治疗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宫鸣雁

宫鸣雁(呼伦贝尔市中蒙医医院中医科021000)

【摘要】观察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采用运化法和养阴和胃法的原则治之。

【关键词】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运化养阴和胃

从医近三十年来,在治疗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中运用中医的运化法和养阴和胃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治愈率达85%左右,以下是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

中医理论认为,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养肌体,肠道则帮助消化吸收,排泄废物。脾属脏主气统血,胃和肠属腑,以通为用,二者共构成其受纳、运化、排泄功能,为人体生化之源,脾胃与肠的功能,作用在消化系统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故历代医家把它视为“后天之本”;祖国医学认为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致病因素主要归为两方面:一为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或抑郁不舒,引起的肝气郁结,横逆侵犯脾胃,致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利;二是因劳倦内伤因素,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脾胃本身功能虚弱,加之饮食生冷、腻滞食物损伤脾胃,可致脾胃虚寒。本人经多年临床经验,对此病常运用健脾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云苓,行气化气药如白蒄仁、川朴、枳壳、佛手、木香;化湿药可常用砂仁、云苓,养阴和胃药:沙参、寸冬、天冬、玉竹、白芍、山药,女贞子,石斛;化湿和中药:藿香、佩兰等,此类药具有甘温补中而不辛燥、清淡养阴而不滋滞,用治胃肠道疾病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根据运化法和养阴和胃法的原则,本人治疗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基本方药。

一溃疡病

1胃热阴虚性型:

胃部灼痛,口干苦,舌红,苔薄黄,治以养阴和胃,清热兼行气止痛,方药选用:沙参15g、寸冬15g、天冬15g、白芍12g、佛手15g、砂仁15g、太子参20g。

2肝郁气滞型:

脘腹胀痛,胁痛,泛酸喛气,舌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和胃,运脾化气,方药选用:佛手15g、砂仁15g、太子参15g、白芍20g、柴胡15g、香附15g、海螵蛸15g、炙甘草15g、糯稻根25g。

3脾胃温寒型

胃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涎,口淡,便溏,舌淡苔白,脉弦,脉细,治以健脾胃补中,运脾,化气散寒,方药选用:台参15g、云苓15g、砂仁15g、佛手15g、半夏15g、寸冬15g、黄芪25g、木香15g、山药10g、炙甘草15g。

二慢性结肠炎

中医属“泄泻”、“肠风”范畴,临床多见腹泻腹痛,大便带血、脓和粘液,病情缓慢,轻重不一,反复发作,时好时发,舌白或黄,脉细或弦细者,治以健脾和胃,行气化湿,清肠热,方以:台参、云苓、砂仁、白芍、蛇舌草、木香。在以上基本方药中,除脾胃虚寒型以健脾胃化气为主外,其余方药都是用运化法和养阴和胃法结合起来砂仁、佛手运化脾胃,糯稻根、白芍养阴益胃,所以这些方药中具有运化脾胃、养阴和胃的特点,临床运用时可随证加减。

三验案举例

1张XX男53岁该患于2006年8月16日初诊,既往嗜好饮酒,喜食辛辣煎炸食物,近两年来经常出现上腹胀痛,痛时有灼热感,时有反酸,口干苦,大便少,睡眠欠佳,经查胃镜示:“胃小弯,溃疡,舌质红,苔黄,脉弦细,中医属胃脘痛,阴虚胃热型,治运脾化气养阴和胃。

太子参15g、沙参15g、寸冬15g、天冬15g、玉竹15g、白芍20g、佛手15g、砂仁15g、云苓20g、糯稻根20g、炙甘草15g、伍剂,水煎服,400ml日一剂,二次饭后温服,服用后,病情缓解,首上方继抓5剂。嘱其,注意饮食,避免辛辣之品,戒酒。

2范XX女38岁于2008年12月28日就诊,胃脘痛2年多,经常空腹疼痛,痛时喜温喜按,伴反酸嗳气、纳呆,大便每日3—4次,色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于2011年2月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胃脘痛,脾虚气滞型,治以健脾行气止痛,方以:党参15g、白术15g、云苓25g、砂仁15g、佛手15g、寸冬10g、糥稻根20g、白药15g、地榆10g,伍剂水煎服,400ml日一剂,饭后,温服,服药后,病情好转,胃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口淡无味,去地榆,加女贞子15g、黄芪25g、再投药十五剂后,病情明显好转。

3赵XX男42岁,于2009年1月12日就诊,患者一年来反复腹泻,每天3―6次,腹部不适,隐痛,喛气肠鸣,去年在某医院作结肠镜诊为:慢性结肠炎。一年来,体重下降渐消瘦,神疲乏力,近来腹痛,肠鸣嗳气,大便日3—5次,多梦,舌质暗,瘀点,苔薄黄脉弦细,诊为泄泻,脾虚湿困兼气滞,治以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为主,兼以清肠解毒。党参15g、云苓20g、砂仁15g、白芍30g、糯稻根20g、白花蛇舌草15g、女贞子15g、木香15g、炙甘草15g。服药后肠鸣减少,大便日二次,首上方加黄芪30g,继服中药两周,基本痊愈,嘱其病人,注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