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王琼

王琼(西工大启迪中学初中语文组陕西咸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6-190-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留住血脉与家园,民族才能走向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课堂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为课堂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思考的共同课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一直都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

一、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一)诵读经典古诗词

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而语文教材中的精选经典古诗词同样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共同文化印记,闪烁着一个东方古国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辉。诵读经典诗词,就能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感慨与领悟。朗读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在课堂接触传统文化最直接途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诗文的内在意蕴,获得思想启迪,体会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的智慧和魅力。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的经典古诗文篇目较初一有所增加,刚好提供给现阶段学生向传统文化高山攀登的契机,从诵读出发,一路到达作者情感深处。诵读经典,就像浅酌一杯甘醇的美酒,酒不醉人,人却可以陶醉其中。在这一学期,学生在吟诵一首又一首的唐诗宋词,一篇又一篇美文佳作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志趣、追求、品质。

(二)有效使用“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以七年级下册教材综合性学习设置为例,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有“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的语文生活”。这三次综合性学习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天下国家”实质上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本次综合性学习设置了三个板块:激发心志,爱国人物故事会;陶冶心灵,爱国诗词朗诵会;启发心智,爱国名言展示会。在爱国人物的故事中感受仁人志士赤子之心,在诗词朗诵中体会历代先贤用满腔热血书写家国情怀,在爱国名言的字里行间思索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说起,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他们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部编教材的精心设置本身就为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教师对教材的有效使用、探索创新则是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的脉搏。

(三)快乐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如何让这种古代人的语言走进现代学生的视野,让文言文课堂更有趣味,我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我特别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要求学生就这一单元课文中的其中一篇进行剧本改编,并以课本剧的形式演出。相比《皇帝的新装》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话,《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都是文言文,明显改编文言文难度更大一些,所以在活动之初我还是做了动员。最终,根据两篇古文改编的课本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相比《皇帝的新装》外国童话,没想到土生土长的文言文经由学生改编后更有意思,更有韵味。经历过改编演出的过程,学生们有了一次真正的亲近古代汉语的实践,并且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与做人的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受到了学生们启发,原来文言文的课堂架构不一定要一板一眼,严谨认真的“咬文嚼字”,也可以如此鲜活有趣。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能将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字句意思上,更多的应该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透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现如今我们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增加古诗词数量,到选文的价值取向,无不体现着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一线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有效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润物细无声。

二、教师言传身教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于老师的热爱更容易感染学生。当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梦回大唐寻酒醉吟诗的李白,或是不期而遇雨中徐行的苏东坡,那动情之处的吟诵、慨叹与悲伤,定然能引发一种情感深处的共鸣。其次,教师应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课余时间多读传统文化研究相关著作,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读书不思考,久而久之在学生眼中,传统文化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而已。教师经年累月的阅读习惯一定会让他的课,听来绝不空洞,也不雷同。当然师生共读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好书一起读,学生能够读出感触,读出自我见解,也就读出了师生的共同话题,师生共同进步。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与我们休戚相关的“空气”,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该渗透在现代语文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领路人,我们应不忘使命,积极探索,让传统文化自然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