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制取氧气

李甜石巧丽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红旗岭农场学校教师李甜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红旗岭农场学校教师石巧丽

课标要求及分析:

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维度目标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初步学习,学习内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单元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该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此时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在本课题的【实验2-5】里,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活动1”中相同,因此,【实验2-5】为本单元的“实验活动1”做了铺垫。所以,在【实验2-5】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制取原理并演示实验操作,以便学生在“实验活动1”中动手实验时进行模仿。同时也可以为将来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学习了药品的取用、加热、连接仪器、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以及氧气的性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

劣势:本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由于初次接触气体的制备,学生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循,不知应怎么想和怎么做。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的引导,学生能够从药品的选择到实验操作都形成规范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分析中指出本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探究氧气的制取原理并演示实验操作,要为将来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的。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课标要求“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但在学情中可以看出由于初次接触气体的制备,学生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循,不知应怎么想和怎么做。所以,通过对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难点是: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10min)

ppt展示:氧气用途的图片。【学生复习回忆氧气的用途】

氧气有这广泛的用途,是不可或缺的物质,那么氧气时如何制得的呢?

(思考)自然界的氧气从何而来?(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工业上如何制取大量氧气?(视频展示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到了实验室,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吧。

【点评:创设情境,通过复习,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氧气的重要性。两个思考题把学生从生活中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循序渐进的引出本课。】

二、推进新课(28min)

环节(一)选择制取氧气的原料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在实验室能否用分离液态空气或加热氧化汞的方法制取氧气?(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小结:

1.实验室制取氧气药品选择原则:原料易得、产物纯净、安全环保、操作简单。

2.高锰酸钾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展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认识其颜色、状态等)

【学生记录反应原理】

【点评:本环节设计巧妙,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与思考,体现教为学服务为核心,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给出各种实验仪器,让学生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选出所需仪器,并根据老师的引导,尝试组装仪器。

【点评:通过让学生选择和组装仪器,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仪器的用途,以及了解组装仪器的基本规则】

环节(三)教师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生模仿实验)(思考)制取气体对于装置有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学生上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

3、固定仪器

学生思考:

1、如何确定试管的高度?

2、试管应该如何倾斜?为什么?

3、试管口为什么放一团棉花?

小结:

①根据酒精灯的外焰高度确定试管高度。

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③棉花可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点燃酒精灯(学生思考:反应发生之后何时开始收集气体呢?)

小结:待气泡连续均匀出现时开始收集气体。

5、收集气体

6、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呢?)

小结: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点评:通过教师完整、清晰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模仿,使学生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感受,为后续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活动1”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环节(四)练习巩固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b。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3、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该从端进入。

【点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主要知识,难度较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与动力。】

三、总结提升(2min)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吧。

总体点评:

该节课教学目标清楚、具体,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衔接自然、紧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符合学段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相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思考、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制取氧气》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仪器的选择、组装、气体的制备与收集,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模仿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可以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亲自做,亲自体会,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讲实验”和学生“做实验”完全不同的效果。特别注重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该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勤于思考,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匪浅。

一点建议:问题的设置应该再多一点启发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