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

蔡宏宇陈敏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150076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调理脾胃结合艾灸疗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在近年年来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2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脾胃调理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8%(P<0.05)。结论调理脾胃结合艾灸疗法治疗DGP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脾胃调理;艾灸疗法;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指糖尿病引起的胃排空延缓造成的一组临床证候群[1]。发生胃排空延缓的机制是胃动力障碍,尤其在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约为30%~50%。笔者应用脾胃调理结合艾灸疗法治疗DGP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诊断标准选择患者22例,DGP病例来源于嵩明县中医医院内科病房,均为住院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入选本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分成2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2-65岁,平均(51±10·42)岁。对照组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4-65岁,平均(52±10·10)岁;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确立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然后按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符合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③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④临床表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早饱、饭后饱胀、腹胀、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⑤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6h);⑥肝肾功能正常;⑦知情同意者。

2治疗方法

2.1总体治疗方法①糖尿病健康教育;②根据病情采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使空腹血糖达到6~8mmol/L,餐后2h血糖达到8~10mmol/L,维持原用药和剂量,进入观察阶段;③治疗前3d停用一切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如抗胆碱药、解痉止痛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促胃肠动力药物。

2.2对照组在总体治疗基础上,佐以健脾食物山药薏米芡实粉。山药、薏米、芡实10g(厌食者适当加量),1次/d,任意放入牛奶、豆浆、稀饭或者单独用温水冲服。15d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2.3观察组在对照组调理脾胃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艾灸疗法治疗。取穴: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大椎、足三里、关元、神阙穴等。具体方法: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温和灸或隔姜灸,皮肤以温热发红为度,可根据自己的皮肤感受调节距离,一般1~3cm。每日1~2次,每次40~60min,1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d后继续第2轮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内容包括: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上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6项。采用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实验协调组制定的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2],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级:无症状;1级:有轻度症状,但不明显;2级: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以各症状积分(d)及总体症状积分(D)方法,记录上述6个症状的得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评分测定,按下列公式求出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症状总分数)&pide;治疗前症状总分数]×100%。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25%~75%;无效:疗效指数<25%[2]。

3.2治疗结果

3.2.12组DGP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D值)比较见表1。

4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由于胃动力障碍引起胃排空延缓造成的消化系统证候群。其发病机制包括动力异常、自主神经病变、胃肠壁内神经病变、一些激素水平的改变、高血糖等。单纯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本病疗程较长,不易显效。笔者应用艾灸疗法结合调理脾胃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中医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用灸百病,“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起到扶正祛邪、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通经活络、益气活血,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3]。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波长可达10mm,易被机体吸收。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目前,将艾灸疗法与调理脾胃的方法结合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报道尚少,笔者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采用艾灸疗法,可进一步提高有效率和疗效,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很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礼兴,陈楚云,郭跃峰,等.针刺与西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4):249.

[2]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实验协调组.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3):180.

[3]程爵堂.艾灸疗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