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德育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师生直接沟通的“123”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例谈德育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师生直接沟通的“123”方法

施兰红

施兰红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导”,导师必须履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导师在学识、视野、道德品位、人格魅力等方面,应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着的教师,是终身学习着的教师。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心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心理状态等,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真正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于区“三有三讲”的育人目标和“德育是影响”的育人理念及“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的育人途径。我校课题组在广泛涉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指导、交流会诊和实践反思,摸索出了切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研究思路和师生沟通的“123”方法。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师生沟通;“123”方法

一、直面交谈,“单打”激励,促进师生情开

“直面交谈,‘单打’激励”这是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找受导学生面对面谈心的方法,具有亲情化、个性化的特点,也是德育导师制中最常用的育人方法。导师通过谈心了解受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的状况,或表扬,或激励,或疏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让学生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情感魅力,感悟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从而在春风化雨中打开学生的心灵,使其在情感上接受教师,在行动上践行教师的教诲,从而逐步具有“三有三讲”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而导师也在育人的同时,鞭策自己寻找育人的最佳方法,从而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厚实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种导师直接找学生谈心的沟通交流方法,有利于直抵心灵、畅开心扉、相互信任、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案例一】德育导师制《精彩瞬间》

“老师,天要黑了!……我要回家了。”“可你几个礼拜前的作业还没有完成。”“我保证今天晚上回去好好背,明天再来完成。”“你昨天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今天到现在还没有完成。现在背吧,背出来再回去。”小程(化名)无奈开始背书。

30秒钟之后,“老师,天好像要下雨,我要回家了。”“不会下雨的。你背书吧!”

又是一个30秒,“老师,背好了。”“默写吧,要是正确了就可以走了。”小程开始默写,可题目就把他难住了。“默得出吗?”小程摇摇头。“那继续背吧。”小程继续背。

10秒后,“老师,能不能让我先回去……”“不可以,必须要完成这个才能走。我陪你。”小程又开始背书,这次显然音调提高了好多,用那大概只有他自己明白的语言。……

“老师,默写好了。”“你看,这里,还有这里都是错的,还是有进步,大体能背出来了。”“老师,可以走了吗?”……

小程有些白癜风,眼睛近视,说话口齿不清,从不与班里同学交往,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也能默写出一些词语,但两个月了,一首完整的古诗也默不出。当他一遍又一遍将默错的诗句改了再错,错了再改,改了又错的时候,我一直提醒自己,对他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自己应该为他做点事情。

学生感悟:感谢老师没有放弃我!

导师格言:即使没有人鼓掌,也要优雅地谢幕。

二、温馨家访,家校“呵一”,促进师生情融

“温馨家访,家校‘呵一’”这是我校聘请家长为家庭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呵护学生成长的一种方法,也是我校常用的师生沟通方法。学生在学校有环境的熏陶、教师的教育、同学的榜样,一般来说都比较遵纪守礼,但在家里有的学生表现迥异,为此我校每学年都在为学生聘请导师的同时,也聘请家庭导师。两个导师以家长学校为教育平台,利用互访、Q谈、电话等形式进行交流,取得相互信任、支持、理解。而我校尤其重视推进导师的家访工作,要求导师换位思考,推开家门,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生活情况,探讨学习方法,使导师工作融入亲情,架起家校的沟通桥梁。

【案例二】家访手记《不经意间的感动》(摘录一个片段)

小B是班里的尖子生,可大市的基础调研考得比较糟,和任课教师交流后,他们都想和我一起去家访,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从之前的电话了解到,小B的父母最近工作一直比较忙,这一点从小B的周记中也得到证实。但为了这次家访,他们都请假在家。我们从小B的小学情况聊起,聊到现在的学习。我们三位老师分别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入手,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也了解到小B在家的一些情况。小B的母亲不时地说声“老师,喝点茶啊!”……

家访还没有结束,但我早已陶醉于一次次不经意间的感动间,那是一股淡淡的幸福的感觉。

每学期家长学校培训时,我校都要对优秀家庭导师进行表彰,每学期的教代会都要对学校导师进行表彰。

捧出一颗心,打开校门,推开家门,拉近了家校距离,学生、家长、老师在交流中融洽、成长起来。

三、故事润心,“三位”一体,促进师生情深

“故事润心,‘三位’一体。”这是我校在学生层面和视角来检测导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情况的一种方法,是我校本学期重点开展和研究的一项导师制工作。为完善德育导师制,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我校德育导师人选也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育人作用,建立以退休教师为主体的社区德育导师队伍,这样就构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导师网络,在这张网络中学校导师为主导,主动联系家庭、社会的导师,沟通学生的情况,探讨育人方法。本学期我校多次邀请家庭导师来聆听讲座、观摩班会示范课,邀请社会导师来讲述黎中和黎中人的故事,而学生也在点点滴滴的关爱中,培育起与导师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与导师的情感。

【案例三】故事《记循循善诱的张海云老师》

“他,瘦瘦的,却很结实;他,衣服不是名牌,却很干净;他,年纪不小,却很乐观。他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

2014年5月21日,黎里中学举行了“三爱”故事演讲比赛,自活动发动以来,各班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以平时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素材,撰写了身边教师的感人故事。八年级任课教师、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参与了观摩。

本学期初,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我校制定并实施了“4+2X”专题德育案例,此次演讲比赛正是我校专题德育案例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本次活动,每班学生组成了一个讲故事团队,同学们挖掘了一个个感人的导师故事,他们在搜集、撰写、演讲、观摩的过程中,与导师们在心灵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情感上的沟通。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进取心”在活动中得到引导,他们的思想在含义丰富的语言中获得启迪,他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滋养。活动结束后,学生都有深刻的感悟:

——八年级(1)许耀同学说:我听着同学们演讲“我的老师”,心中不时涌起感激和尊敬的波浪。随着同学们声音的升高,我心中的波浪也油然升起,听着同学们讲述着老师和我们之间的故事,仿佛也身临其境。回忆起老师的骂,是爱的呵叱;回忆起老师的笑,是为同学们努力的礼赞;回忆起老师的累,是为了让我们成人的代价。老师真的为我们付出很多很多,如繁星数也数不完,数也数不清,它是这么高而又明亮,照耀着我们精彩的人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而我们又将如何感恩呢?在当下,尊敬老师、努力学习,我想这是对老师最大的感恩。

何谓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相互的。

倾听着学生们深情的诉说,台下观摩的导师们也是心潮澎湃,他们的努力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他们取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已经在心理上接受了导师,那么其它方面的教育就能迎刃而解。

“专题引领,故事润心”,是我校本学期重点开展的一项导师制工作,是从学生层面来检测导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情况。从目前实施情况和师生反馈情况来看,这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沟通途径,它促进了导师自觉地寻找对受导学生教育的方法,从而来提升师生生命自觉成长的意识。

我区推行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是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而我校通过以“4+2X”专题德育工作案例为载体,以“直面交谈、温馨家访、故事润心”为抓手,使师生直接沟通方法从“导师的讲道理”转向“学生的讲故事”,借助生命叙事来引发道德移情;从“灌输”转向“对话”,通过价值判断发现道德生命的意义;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道德敏感;从“感悟”转向“践行”,建构关心性体系,促进道德人格的形成,从而在师生互动、沟通对话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注:本文系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区域推进与优化的行动研究》阶段材料。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