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防治老年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中医“治未病”在防治老年病中的应用

陈振喜贾维刘文合闫俊

陈振喜贾维刘文合闫俊(总装备部沈阳干休所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目的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老年病的防治。方法采用调摄精神、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固护脾肾之气等措施防治老年病。结论“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防治老年病具有重要意义,确能提高老年人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延年益寿。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老年病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基本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防病治病体系相一致,数千年来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知未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斗而铸锥,不亦晚呼?”《难经七十七难》也云:“所谓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孙思邈将医生分为三类,即:“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可见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源远流长,主要体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而老年人的病理特点是,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多种疾病共存,病情复杂,变化快,易于传变。因此,“治未病”在防治老年病方面显得极其重要。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这是防病的关键。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防止疾病的发生,首先要固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1.1调摄精神。“百病生于气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肺,忧伤脾,恐伤肾。”步入老年期,更易出现情志变化,他们离退休后,由于脱离社会生活而行成的隔绝感,身体衰弱和精神不足而形成的没落感,和子女、亲友接触少而形成的恐惧感,长期受疾病折磨而形成的轻生感,容易出现忧愁、郁闷、愤怒、恐惧,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慢性疾病。这就需不断调理心理障碍,保持乐观情绪,以积极心态待人处事,生活上建立新的乐趣,精神上找到新的寄托,丰富生活内容,扩大人际关系,避免激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理负荷。要经常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做到形神统一,预防疾病的发生。

1.2适当运动。唐代名医孙思邈云:“人频劳于形,百病不能生。”神医华佗创“五禽戏”达到强身防病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千百年来实践总结不争的事实。对于老年人来讲,形体多虚损,正气不足,必须强身健体,其锻炼应以小运动量为主,如:散步、气功、打太极拳等,使气血宣通,筋骨强健,抗病驱邪。但切不可过劳,要量力而行,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方可健康长寿。

1.3合理膳食:古人有“药食同源”之说。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有着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饮食要富于营养,吃易消化食物,应荤素杂食,多食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尤忌饮食失节、饮食偏嗜。避免脂肪摄入过多,导致热量过剩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保持健康身体。

1.4顺应四时。适应自然环境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冬间,暖里腹,易减咸增苦以坚肾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因此,顺应四时,外慎六淫,可防病于未然。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应有不同的摄生方法,穿着要随气候变化而相应增减,即所谓“适寒温”。同时要讲研卫生,防止环境水源的污染,防范外伤及虫兽伤及病毒感染等外部因素。

1.5固护脾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年高之人,五脏六腑虚损,真气耗伤,阴阳失去平衡,气血亏虚,津液不足。老年人为多虚之体,且不论外因内因极易伤及脾肾,脾肾功能不足,外邪就易侵袭人体。邪气留于体内,影响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养生治疗上一定要补脾强肾,只有脾胃健运,肾气充盛才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健康长寿。

现代研究表明[1-2],老年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大多有正气虚弱,尤其是脾虚气亏或肾气虚弱等表现,其细胞免疫功能及皮质醇均较正常为低,通过中药健脾补肾,提高患病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调整内分泌失调状态,抑制血小板积聚,使正气得以恢复,抗癌、抗血栓能力增强,有利于病体的康复,“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在临床上,常用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之品。如:人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大枣、山萸肉、补骨脂、麦冬、女贞子、核桃仁、枸杞子、山药等。日常可用大枣枸杞核桃仁做粥。脾虚可常服附子理中丸,肾阳虚常服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固护脾肾之气,健康长寿。

2即病防变。

“即病防变”是“治未病”的另一主要方面,“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是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

当前,心脑血管病、慢阻肺、恶性肿瘤是老年人易发生的三大疾病,如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合病、并病,向恶化程度发展。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出现的心肾损害,慢支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恶性肿瘤的转移等等。如何防止疾病的传变是医学领域重要任务,一定要把疾病控制在最初阶段。经常检测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避免应用损害肝肾的药物。生活要有规律,用中医中药扶正祛邪,但一定要注意辨证和归经。有研究表明[3],将结肠癌细胞植入小鼠体内,制成肝转移和肺转移模型,并分别给予十全大补汤和人参养荣汤灌入,结果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十全大补汤对抑制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疗效,对肺转移无效,而人参养荣汤对肺转移有显著疗效。这表明药物不同,归经不同,其发生的疗效各异。此外用药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偏阳虚体制的人多吃辛辣食品以助阳气,偏阴虚体质的人多食酸甘之品以养阴液,易上火者多用泻火通便之品,脾胃虚弱多服大枣、山药,湿热盛者多用藿香。

总之,中医“治未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正在越来越被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证实。但也应该看到“治未病”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治已病”易见,“治未病”无形,常以无功而言,不易被接受,就象齐桓候虽经扁鹊一再提醒有疾,但总不接受治疗,以致病入膏肓。现在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已逐步得到贯彻实施,很多老年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痊愈,广大医务工作者也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病”。特别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亚健康”状态越来越重视,迫切需要“治未病”理论进行指导。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执行“预防为主”“治未病”的防治意识,正在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接受,传统“治未病”必以先贤远见卓识的智慧之光,凭借其独特的体系,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经验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苏颖等,中药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抗肿瘤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239—440.

[2]林卡莉等,香菇多糖调节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J]解剖学杂志2009.32(2);166.

[3]真真编译,十全大补汤在肿瘤中的研究和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3);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