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利用现有单排CT做好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基层医院利用现有单排CT做好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陈燕田磊

陈燕田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84-02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单排螺旋CT三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8例小肝癌与25例肝脏小血管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关键词】原发性小肝癌肝脏小血管瘤单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诊断

小肝癌和小血管瘤是指最大直径小于3cm肝脏肿瘤;肝癌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脏小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结构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种;螺旋CT薄层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了最有效的帮助;现部分基层医院尚处在使用单排螺旋CT机器作为检查手段,怎样充分利用现有机器设备做好检查和对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鉴别诊断;现就43例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单排螺旋CT检查的CT表现作如下回顾性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本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岁,5例有肝区疼痛,3例有发热的症状,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于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最大直径或直径之和均不超过3cm),行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

1.2检查机器和方法西门子BalnaceSOMATOM单排螺旋CT机;所有病例扫描时间为层/1s,扫描条件130kV,110mA,层厚、间隔8mm~3mm。检查前患者禁食8h,扫描前30min口服500-1000mL矿泉水充盈胃肠道。碘过敏试验阴性,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ml经静脉推注,总量按1.5—2.0ml•kg计算,一般总量为60ml~100ml,注射流率一般为3-5ml/s。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描检查,上至膈顶下至双肾中极水平,常规层厚8mm。发现病灶后,在病灶局部作2.5—5mm的薄层扫描。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匀速注入全部碘海醇时开始作动脉期扫描,70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2-3min行平衡期扫描,必要时可进行15分钟及30分钟延迟扫描。对部分病灶较小的患者要进行感兴趣区域2mm薄层扫描。重点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

2结果

原发性小肝癌组20例共发现病灶25处,大小为0.6~2.8cm(平均1.7cm);平扫示20处病灶表现为低密度,5处病灶表现为等密度;注入造影剂后16处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7处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2处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25处病灶的的原发性小肝癌为低密度。肝脏小血管瘤23例共发现病灶35处,大小0.6~3.0(平均2.1)cm,31处病灶表现为低密度;2处因脂肪肝显示为高密度,26处病灶在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扫描逐渐向中心填充,7处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处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在平衡期30处病灶肝血管瘤为等密度,5处为高密度;结论:根据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血管瘤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确两者诊断。

肝脏肿瘤病灶的检查和其血供密切相关,而增强的时期选择更为重要。肝脏具有双重血供,肝的血液25%~30%来自肝动脉供应,70%~75%来自门静脉供应。故在动脉期内,肝实质强化不明显,但随增强时间延长而升高。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3cm。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因此,动脉期扫描肝癌病灶明显强化,而此时的肝实质轻度强化,两者间的密度差异较大而使病灶易于检出,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组中有25例在动脉期明显强化而呈高密度;门静脉由于肝实质密度增加,肿瘤内造影剂的逐渐消退,门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而使病灶呈低密度。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增强三期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呈点状、结节状强化,密度与腹主动脉一致;静脉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盈。因此,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要点在于门脉期及平衡期,而以前者更为重要.门脉期绝大多数原发性小肝癌的密度开始下降,病灶呈低密度,而肝脏小血管瘤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期这一征象更为明显。但在肝脏小血管瘤组中有2例患者,由于脂肪肝的存在,平扫及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因肝脏密度上升后病灶呈低密度,刚开始误认为肝原发性小肝癌,后经10min的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肝内小结节病灶,单纯平扫是不能够鉴别的,应行三期增强扫描,并充分把握好造影剂推注后各时相的扫描时间,且注意各期的对比变化,并做延迟扫描,这样就可以提高诊断率,使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郑穗生,高斌,刘斌等.CT诊断与临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月.

[2]金证宇.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