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

刘果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103

摘要:目的:对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将来我院进行治疗并已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350例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320例)、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组(10例)以及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组(20例);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归纳。结果:经Logo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eGFR降低而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患消化道出血的危险系数在0.975,由此来看,由于eGFR降低,属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的一项关键预测因素;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率数据间差异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中,于12个月内死于心血管疾病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衰以及中风等因素而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对比来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判断是否伴有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为eGFR降低;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提高其冠脉再通、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的困难程度,预后效果不佳。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无论是消化道出血还是心肌梗死,都是会对人们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疾病,在它们之间存在两种相继发病的情况,分别为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以及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1]。心肌梗死患者于消化道出血之后,通常需予以抗凝以及中断双重抗血小板的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为冠脉再通带来困难。但是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不能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另外,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会有很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加之其在一般情况下都处于出血、失血状态,因此无法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2]。本次研究旨在对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临床特点加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3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43例,女107例,患者年龄为55岁至78岁,平均年龄为67.1±3.6岁;患者皆已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将其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320例)、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组(10例)以及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组(20例)。

1.2方法

对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临床上所表现的主要临床特点进行研究,监测eGFR(肾小球滤过率)、依据MDRD公式进行计算。对患者进行持续12个月的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因再次发生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衰以及中风而住院,以及再次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心衰恶化、心源性休克与猝死而造成的心血管死亡。

1.3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消化道疾病史以及肾小球滤过率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就本次研究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借助于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①率(%)代表计数资料,借助χ2检验;②计量资料以用±s表示,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三组患者消化道疾病史进行对比

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中,存在消化道疾病史者16例(5.0%);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存在消化道疾病史者1例,占10.0%;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组中,存在消化道疾病史者3例,占15.0%;心肌梗死对照组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137例,占42.8%;消化道出血后的心肌梗阻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6例,占60.0%;两组间数据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无统计学意义存在(X2=2.921,P>0.05)。

2.2三组间肾小球滤过率对比

经Logo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eGFR降低而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患消化道出血的危险系数在0.975[95%CI(0.956,0.994),P<0.05],由此来看,由于eGFR降低,属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的一项关键预测因素。

2.3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及终点事件

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率数据间差异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中,于12个月内死于心血管疾病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衰以及中风等因素而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对比来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可见下表1。

3讨论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之后,患者会由于心功能会显著下降、血流动力不稳定而降低血液灌注能力以及消化道黏膜的应激能力,由此,也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患者患有消化道出血概率的增加[3]。当发生消化道出血之后,由于大量血液的丢失,还会导致患者携氧能力下降、血容量下降,另外血红蛋白数量也会发生急剧的缩减,继而减少氧供与心肌灌注,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负担,直接对心肌造成损伤,如果在情况严重的情形下,就会导致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4]。不仅如此,由于出血,还会对血小板带来激活作用,导致发生缺血性的严重事件[5]。

从诸多治疗手段来看,与心肌梗死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的情况要相对少,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结果表明,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消化道出血后心肌梗死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率数据间差异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肌梗死后患者所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之后,会显著提高患者患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研究表明,伴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多进行PPI治疗,且心肌梗死后消化道出血患者都有较高的使用概率,也就是说,PPI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更会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来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判断是否伴有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为eGFR降低;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提高其冠脉再通、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的困难程度,预后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张慧平,赵迎,艾虎等.老年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10):823-826.

[2]张慧平,赵迎,艾虎等.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07-2512.

[3]张慧平,孙福成.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5):402-404.

[4]朱爱武.老年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3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3):7292.

[5]赵岩江.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2):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