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 2

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1卢丽敏2何俊瑛3林杰4张楠

1卢丽敏2何俊瑛3林杰4张楠

1.3.4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056001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056001

【摘要】目的用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7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根据其用药分为3组,喷昔洛韦组17例,更昔洛韦组25例,阿昔洛韦组28例。结果喷昔洛韦组的治愈率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喷昔洛韦组发热及意识障碍等消失时间均较其它两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喷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喷昔洛韦;疗效

病毒性脑炎是最常见的由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一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呈急进性病程,可遗留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对河北省第二医院近十年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提示:1996-2005年病毒性脑(膜)炎的患病人数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中,病毒性脑(膜)炎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3.78%[1]。目前应用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脑炎虽有一定效果,但仍不够理想。为进一步寻找更快速有效的药物,我们对7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喷昔洛韦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分析

1.1一般资料参考黄如训主编的《临床神经病学》提出的诊断标准筛选出符合病毒性脑炎病例70例,年龄在17~65岁之间。根据其治疗选用药物的不同分为三组。阿昔洛韦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更昔洛韦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喷昔洛韦组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

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精神障碍为主。70例中发热60例,占85.7%;头痛58例,占82.9%;呕吐51例,占72.9%;意识障碍32例,惊厥30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9例,精神症状25例,运动障碍6例,失语3例,视物模糊2例。病前或发病同时伴有呼吸道感染42例,腹泻9例。

1.3辅助检查(1)血象:WBC计数在(4~10)×109/L31例,>10×109/L或<4×109/L共39例;中性粒细胞>70%19例,余为淋巴细胞增高或比例正常。(2)脑脊液:其中20例(28.6%)细胞数正常,WBC在(11~100)×106/L36例(51.4%),~500×106/L12例(17.1%),~1000×106/L1例(6.8%),>1000×106/L1例。WBC分类,多叶核增高占28.8%,单核增高占64.4%,余为比例相等。蛋白定量>0.4G/L的5例,余为正常;糖及氯化物均为正常。脑脊液细胞学表现为: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7例;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25例;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可见免疫活性细胞、浆细胞、激活单核细胞等20例;18例表现为完全正常。治疗后脑脊液细胞学表现异常的52例患者均进行了复查,其中29例完全恢复正常,13例表现为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10例表现为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可见免疫活性细胞、浆细胞、激活单核细胞等。全部病例墨汁染色及细菌涂片均为阴性。(3)66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57例有异常改变,以非特异性慢波增多为主,轻度异常17例,中度异常32例,重度异常8例。(4)56例行影像学检查,其中脑CT5例,均为完全正常,查脑MRI51例,完全正常的30例,异常21例,表现为脑水肿及异常信号。

1.4病程入院时病程~5天45例,~10天16例,~15天9例。

2治疗分组及疗效观察

2.1分组与治疗

根据其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3组,阿昔洛韦组28例;更昔洛韦组25例;喷昔洛韦组17例。3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和脑脊液结果比较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各组均给抗感染、脑保护、脱水、补液,根据病情止惊、退热、对症支持等治疗。阿昔洛韦给10~12.5MG/kG/D4/日,更昔洛韦组给5~7MG/KG/D2/日,喷昔洛韦组应用10MG/kG/D2/日。均加入葡萄糖中静滴,根据病情连用7~14D。

2.2观察指标

2.2.1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1个疗程(7~14天)后评定其疗效,参照文献评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表现正常,脑电图完全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入院时下降,脑脊液细胞学由混杂细胞学反应到以淋巴细胞反应,脑电图较入院时好转;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入院时无改变,脑脊液细胞学较入院无好转,脑电图无好转。

2.2.2观察各组的热退、意识和精神恢复正常的时间。

2.2.3统计学处理3组病例中临床疗效比较用χ2检验,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经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秩和检验。

3结果

设定第1组:喷昔洛韦组;第2组:更昔洛韦组;第3组:阿昔洛韦组。对各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秩和检验,对数据作变换,方差齐后再用方差分析。

从以上表中可看出,治愈率喷昔洛韦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较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虫媒或其他途径感染并通过血液循环、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实质的损害,引起脑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毒的不同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其症状和体征多样,轻重不一。国内外报道有10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其中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是公认的最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但是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诊断,仅有少数病毒可查出,故早期选用特异、有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关键。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喷昔洛韦在症状消退时间、治愈率、好转率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1)喷昔洛韦(以下简称PCV)是一种新型抗疱疹病毒的人工合成药物,结构与阿昔洛韦只相差一个羟甲基,体内外实验均证明其对单纯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2、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以下简称ACV)相似,机制如下:进入到病变细胞中的PCV在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的催化下形成PCV单磷酸盐,单磷酸盐又在细胞核苷激酶的催化下最终生成PCV-TP,竞争性抑制三磷酸脱氧尿苷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那么在正常细胞当中由于没有被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的存在,PCV无法磷酸化成抑制DNA合成的三磷酸盐,因此该药对正常细胞DNA的合成没有影响。喷昔洛韦选择病毒感染细胞,其高度的靶向性决定了它是安全性极高的药物。

(2)在抑制病毒DNA合成方面,PCV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有研究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MRC-5细胞用PCV、ACV接触8小时,连续3天,PCV对病毒DNA合成的抑制率50%,要远远高于ACV的10%。因其最终抗病毒的活性成分是PCV-TP,那么进入细胞中药物的磷酸化程度越高,药物在胞内的浓度就越高,由于PCV的磷酸化效率高于ACV,PCV-TP在感染细胞内浓度是ACV-TP的100倍。有研究显示在被单纯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2感染的细胞中PCV-TP的半衰期分别为:10小时、20小时,而相应的ACV-TP的半衰期仅仅只有0.7个小时1小时。胞内ACV-TP在2小时之内会去磷酸化成原型渗透到胞外,失去抗病毒活性。与ACV相比,PCV的三磷酸化合物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更稳定,半衰期较ACV长10-20倍,所以对病毒的抑制时间更长,作用更迅速。

(3)针对不同病原学感染的脑炎,应选用不同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有较好的疗效,并能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配伍使用;更昔洛韦有较高的选择性,其抗巨细胞病毒的活性较强,已证实更昔洛韦抑制巨细胞病毒的作用是阿昔洛韦的20~100倍,是至今发现的抑制巨细胞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免疫功能损害者所发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用于其它疱疹病毒感染及HIV感染的治疗。喷昔洛韦除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外,对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乙肝病毒、人疱疹VI病毒的腺病毒等多种DNA病毒表现出很强的活性,所以对不同病原学感染的脑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抗病毒谱广,应用广泛的特点。

由于阿昔洛韦虽然对某些疱疹病毒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活性,以及价格低廉,故应用于临床症状较轻以及明确的疱疹病毒性脑炎;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有独特优势,适合于中度疱疹病毒性脑炎;喷昔洛韦抗病毒活性强,且是唯一具有减少后遗神经痛的抗病毒药,其注射剂型可以直接入血,生物利用度100%,起效迅速、快速控制病情,显著减轻后遗神经痛。故对于病情较重,病毒谱不清或有条件的患者建议早期应用喷昔洛韦,能迅速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

[1]何俊瑛,何红彦,崔会娟等.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10):671-674

[2]张淑霞,夏蕾,陈小兰等.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2006(增刊):334

[3]何俊瑛,何红彦,孙伟等.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病原学探讨(附175例报道).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1):21-24

[4]麻多..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06,35(7):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