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郭敏

湖南省胸科医院410013

【摘要】目的:分析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60例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使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及SDS分别为(42.17±3.67)分、(41.86±4.5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总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6%(P<0.05)。结论:对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缓解患者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还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结核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随着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多,该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而由于肺结核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容易致使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会能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对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60例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因使用不同护理模式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60例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9-77岁,平均(48.20±2.22)岁,结核疾病病程6-19y,(10.30±4.35)y,其中合并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右侧13例;实验组30例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40-76岁,平均(48.29±2.33)岁,结核疾病病程6-22y,(10.57±4.40)y,其中合并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右侧1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包括有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护理以及体位护理等措施。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①一般护理:定时对病房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光线充足,并减少床位密度;每天使用紫外线进行2-3次空气消毒;②健康宣教:入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院内及科室环境,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同时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病情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措施和治疗原则等有一定的理解,并让患者做好长期治疗服药的心理准备;③心理疏导:由于结核疾病病情较复杂,病程时间长且经济负担大,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或紧张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让家属多鼓励患者,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关爱;④饮食护理:患者要根据自身病情加强营养,多进食低盐低脂、水果蔬菜及鱼类等食物,这些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的通透性,缓解水肿等作用,有助于消化,避免便秘,同时要忌烟禁酒。⑤药物干预:医务人员发现血栓形成后应及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以及华法林抗凝等治疗,但两种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自发性出血现象,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药剂大小或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使用药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有无出血倾向,若患者发生口鼻出血或尿血等现象应马上告知医生并及时处理;⑥并发症干预:密切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有没有发生突发胸闷、气急、咳嗽、血压下降等特殊情况,如有可能出现肺动脉栓塞,应马上让患者平卧位,禁做深呼吸、剧烈搬动等,并进行高流量氧气吸入,及时告知医生及配合抢救;⑦体位及锻炼:病情严重患者应卧床休息,且抬高患肢,高于水平面20cm左右,同时膝盖应屈曲大约15o可使血液回流。密切患者患肢皮肤温度颜色等,如发现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焦虑与抑郁进行评分,而SAS分数小于50分则是正常;50分-60分则是轻度;61分-70分则是中度;超过70分则是重度焦虑;SDS评分分界值和评价标准跟SAS的评分相同[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标准差“”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

实验组护理后SAS及SDS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SAS和SDS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内科经常可见的慢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肺结咳发病率逐渐提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3]。同时有相关研究显示,肺结核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感因素之一,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病情较轻者能够治愈或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影响小,但病情较重者可出现肺动脉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SAS及SDS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后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对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并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主动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宣教,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由于该疾病需长期治疗,病程时间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并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安排科学合理的饮食,有效避免因不良饮食出现不良反应发生[5-6]。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干预,通过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多方面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7-8]。

综上所述,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还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陶方,季红莉,李中侠,等.高龄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5,37(15):2385-2387.

[2]傅丽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对ICU实施CRR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39-40

[3]王新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7):203-204.

[4]朱叶瑾.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3):173-174.

[5]张爱红.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09):175-176.

[6]黄江丽.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9):87-88.

[7]于红霞,丛波.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9):175-176.

[8]薛青梅.综合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