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肖远朝

肖远朝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人民医院547300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在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有显著升高趋势,且住院时间和胃肠功能复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时,两组患者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加快患者复原时间来说具有非常显著地效果。

【关键词】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肠内营养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营养物质直接提供给肠道,除了使人体对营养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外,还能对肠道的完整性起到保持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快速复原以及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而这对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应按照规定给予患者营养补足,通常在手术结束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且肛门开始排气后,将胃管拔除才能逐渐服食流质食物,对于处在禁食阶段的患者应行静脉输液给予营养补充,此过程一般会致使术后缺乏营养,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本文对2010年6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的早期肠内营养进行研究,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60例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7.9岁。本组患者均无代谢和内分泌等疾病史,也没有消化道疾病史,例如阑尾炎、肠炎以及胆囊炎等,无任何腹胀、腹泻、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也没有发生恶液质状况,通过常规检查发现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显示正常。将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28例对照组和32例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身高、年龄、术前营养情况、病理分期、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资料的对比,所存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5-6]。

1.2治疗方法

32例观察组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手术实施前在患者胃空肠吻合口的远端放置硅胶鼻饲管和胃肠减压管,手术时在消化道进行重建与吻合过程中,可把鼻肠营养管传送到距离屈氏韧带只有20~30厘米的空肠内,将营养管固定在特定位置上后,观察和检验鼻饲管是否已畅通。手术结束后24小时可以开始应用营养管实行500ml生理盐水的滴注,观察患者无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后,利用输液泵行24小时500~1000ml/d营养的均速输入工作,依照患者实际耐受性情况做适当调整,对于液体欠缺部分可行静脉补给,保持7~10d直至可正常饮食为止。28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手术结束后48小时可行中心静脉输注措施,将复方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液、氯化钾、微量元素以及电解质等营养液注入患者体内,注意营养液的给予应和观察组在等氮且等热量的情况下依据全营养混合液的方式进行,每日输注16~24h,保持七日即止[7-8]。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相应统计学软件包实施处理,采用t检验临床定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定性资料。

2.结果

2.1临床效果

本组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营养治疗方案,32例观察组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有3例患者发生腹胀现象,1例患者出现腹泻情况,通过温度的适当调整和匀速滴注后,不良症状已完全消失。28对照组患者无任何与营养有关的并发症产生。

2.2营养状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三者之间的变化情况。手术结束后的第一天,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后的第10天,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逐步开始出现升高趋势,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升高差异,P>0.05,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前白蛋白升高差异,P<0.01,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讨论

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障碍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且切除术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来说具有较大损害,无法由口进食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以至于延迟了患者术后的痊愈时间。由此可知,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经胃肠手术后的患者小肠蠕动与肠鸣音在2小时就可立即复原,仅对胃与结肠起到麻痹作用,手术结束6~12小时后就可开始将营养物质逐步输入小肠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能够合成与释放胃肠道激素,还可以对胰液、胃液和胆汁的分泌做适当调节,而且肠道内摄入所需营养物质后,在极大程度上可促进肠道血流量的增加,使肠道进行有效性蠕动,实现胆囊的收缩[9-10]。

【参考文献】

[1]夏建福,姚建高,董千铜,陈笑雷,余作黔,余震.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03):51-52.

[2]孔烨,花亚伟,张占东,姬社青.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混悬液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23):654-655.

[3]王娟,谭晓艳.肠内普通营养与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护理学报,2011,(02):13-14.

[4]董千铜,章晓东,余震,夏建福,张波,胡礼,周锋,谈善军,王强.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0):251-252.

[5]陆文晓,焦建华,王亚.染色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1):11-13.

[6]李娜.胃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34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2):78-79.

[7]黄庆飞,甘晚芳,赵燕云.营养管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4):84-85.

[8]汤则男,郑平,孙国强.孕期补铁对妊娠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09):354-355.

[9]陈海军,谭震森,黄桂珍.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应激状态的影响

[J].现代医院,2009,(05):552-553

[10]邓细玉.心理干预在胃大部分切除的胃癌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4):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