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活血化瘀汤治疗老年性便秘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补肺活血化瘀汤治疗老年性便秘临床观察

李莉1孙昊2王永超1

李莉1孙昊2王永超1

(1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276800;2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233-02

【摘要】目的观察补肺活血化瘀汤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疗效。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A组服用麻子仁丸,B组服用补肺活血化瘀汤,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100%,A组83.3%。结论补肺活血化瘀汤在治疗老年性便秘有显著疗效,能更快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痛苦。

【关键词】补肺活血化瘀汤老年性便秘

老年性便秘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便秘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测的危险情况,如血压升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甚至威胁生命。长期便秘,易引起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导致老年性痴呆[1]。我们在临床上运用补肺活血化瘀汤治疗,使患者的便秘得到改善,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随机分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A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8±1.4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0.5年,平均病程4.2年;B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8±1.4岁,病程最长14.5年,最短0.3年,平均病程4.4年。

1.2纳入标准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自愿接受观察并能如期复诊者。

1.3排除标准钡剂灌肠或经胃肠镜检查患胃肠道器质性病变者,患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患者。

2治疗方法

2.1服用中药汤剂补肺活血化瘀汤,药物组成党参1包、白术1包、甘草2包、生地1包(相当于生药10g)、麦冬1包(相当于生药10g)、当归1包(相当于生药10g)、丹参2包(相当于生药20g)、红花1包(相当于生药10g)、桃仁1包(相当于生药10g),中药颗粒剂由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提供。服用方法:用开水冲200ml,分早晚2次服用,共服用2周。药物加减:兼有热象的加桑白皮1包(10g)、黄芩1包(10g)、大黄2包(6g);阴虚重的加用熟地1包(10g)、太子参1包(10g);阳虚者加用肉苁蓉1包(10g);兼有气滞的加用枳壳1包(10g)、厚朴1包(10g)、郁李仁1包(10g)。

2.2临床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精神、体力、纳食、大便次数及大便质地等情况。

3疗效判断标准与结果

3.1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判断标准》[3]的疗效判定标准。近期治愈:大便间隔不超过2d,大便变软,短期无复发,与排便困难的有关自觉症状消失;显效:2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有效:3d以内排便,便质干结情况有所改善,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无效:便秘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3.2结果

4结论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欲大便而坚涩不通的一种病证。近年来研究表明老年性便秘可能是结构的神经递质的缺乏而导致结肠运动迟缓[4],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结肠转运时间延长,结肠推进性蠕动明显减弱,患者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力下降,收

缩压降低,直肠对容量刺激反应性降低,使老年人直肠、肛门运动功能紊乱[5]。临床无治疗的的特效药。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在老年人主要是因虚致实。病位在肠,与肺脏关系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宣肃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倘若肺气亏虚,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大便艰涩不畅,从而形成便秘。肺气亏虚,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瘀毒内停,因而产生大便秘结。如《医经精义·精府之官》所言“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腹,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治疗当从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入手。当遵古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原则,补肺、活血、化瘀,选用补肺活血化瘀汤治疗。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气,益肺,培土生金以养肺脏;生地、玄参配当归滋阴养血,润肠通便;桃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以导滞通便。此法通便作用明显,疗效持久可靠,最为适合老年人功能性原因引起的便秘,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勇.老年人长期便秘可引发痴呆[J].现代养生,2006,6(2):54.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7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

[4]李娜,孟浩.润肠方治疗老年性便秘[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251)647.

[5]刘丽花.中医综合治疗老年性便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5).305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