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1

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

宣莹

宣莹(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根据已经构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胶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得出结论与启示,为青岛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

1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党中央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涵,参照《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国内相关研究(蔡苏文、李洁),本文确定了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胶州市为例进行评价。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10万人。由于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早,农业基础较好,胶州市的新农村建设步伐较快,成为青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2.1数据采集及处理选取胶州市九龙镇、胶北镇、阜安镇、营海镇、胶莱镇、马店镇、云溪镇、胶东镇、李哥庄镇、铺集镇、张应镇的86个村发放调查问卷500份进行了评价基础数据的实地访问调查,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91份,并对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立和模型运算。根据运算结果,对胶州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以下评价

2评价结果分析

2.2.1胶州市已经初步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评价结果表明,胶州市新农村建设已经初步达到标准,马店镇、李哥庄镇等许多优秀乡镇,已经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在各个类指标分析中发现,胶州市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两方面建设稳步前进,分别在60%以上和70%左右。这与在农村建设提出的起初是以物质为基础,首先要保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相符合。同时我们看到,在“乡村文明”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由于这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较为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之上才能发展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方面得分较为理想,这与胶州市近年来自行推广的生态林、沼气池、污水处理站、垃圾集中处置“四个妙招”是分不开的,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农村环境保护,改善了环境质量从而带动了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这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较好,都在90%以上,说明胶州市新农村实现了较为民主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农民当家作主。综合以上各指标分析,说明胶州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呈现协调发展趋势。

2.2.2胶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在青岛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突出评价结果显示,胶州市的综合评价指数比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数高,各类指标评价指数之间的标准偏差也相对较低,说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标准,胶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性越来越突出,具有很强的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作用。

3结论与启示

对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评价属于典型评价,其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得到的启示如下:

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首先要把城乡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对城乡空间、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增强规划的调控作用。其次要根据不同城镇、村庄的具体情况提出村镇发展的具体原则和措施。按照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和弱化边远村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村庄的区位、功能和规模,合理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

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首先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承载力和吸纳力强的小城镇,通过多种模式,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第三,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第四,加快经济适用性城镇住宅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门槛,吸引有条件农民进城。

参考文献:

[1]宋炳坚.长三角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和经验启示[J].浙江经济.2007(02).48-49.

[2]蔡苏文,王春泽,许建平.青岛市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探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9).14-17.

[3]曲福田,何军,吴豪杰.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与区域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