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脑卒中发病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侯春香

侯春香(云南省交通中心医院血栓四科云南昆明650041)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160-02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发病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658例脑卒中患者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主要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病情况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发病率:冬季29.5%、秋季27.6%、春季22.8%、夏季20.1%。昆明地区温差较大的秋季和寒冷的冬季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按年龄组分析:脑卒中发病率大于65岁组高达56.3%,51~65岁组31.7%,41~50岁组10.2%,小于40岁组1.8%。结论脑卒中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与血压的变化及血管舒缩功能的变化有关,因此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春城昆明四季气温变化没有北方地区明显,但秋季早晚与白天日照时段温差较大,故秋季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冬季发病率最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脑卒中气候因素发病率

脑卒中通常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症状、体征的临床事件。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组临床综合征。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在我国均列首位。为了更好地预防脑卒中,本文对3658例脑卒中患者观察其发病情况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658例,其中男性2150例,女性1508例,缺血性卒中3032例,出血性卒中626例。

1.2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1995)[1]。

2病例分析

根据脑卒中患者的患病情况按季节、年龄组进行简要分析。

2.1脑卒中与季节的关系春季(3~5月)患病人数834人,占总患病人数22.8%。夏季(6~8月)患病人数736人,占总患病人数20.1%。秋季(9~11月)患病人数1010人,占总患病人数27.6%。冬季(12~2月)患病人数1078人,占总患病人数29.5%。春夏季节患病人数1570人,占总患病人数42.9%。秋冬季节患病人数2088人,占总患病人数57.1%。由此可见,秋冬季节患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高14.2%),尤以寒冷的冬季脑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温差较大的秋季(气温骤降)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昆明秋季一天中气温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和穿脱衣服有关。

2.2脑卒中与年龄的关系>65岁组:脑卒中患病人数2058人,占总患病人数56.3%。51~65岁组:脑卒中患病人数1160人,占总患病人数31.7%。41~50岁组:脑卒中患病人数374人,占总患病人数10.2%。<40岁组:脑卒中患病人数66人,占总患病人数1.8%。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3讨论

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均发现脑卒中在气温降低或寒冷季节,尤其是气温骤降的寒潮时,脑卒中发病明显增多,其致死率、致残率明显增加。

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主要机制:①寒潮加重血管内皮损害,减弱脑血管收缩反应性,诱发高血压。②血液成分改变,尤其红细胞压积作为血液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受四季气候条件变化而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季最高。③寒潮影响微循环。低温条件下,收缩类微循环障碍发生血管容量改变,促进血压升高或使已升高的血压进一步增高,成为脑出血的直接致病因素;扩张类微循环障碍出现血流淤滞、流速减慢、微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若发生于脑内微循环,启动血栓—栓塞机制,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另外,遇寒冷刺激收缩后的脑血管其侧支循环(一级侧支循环和次级侧支循环)供血将更加不足,侧支循环建立及开放的情况受到影响,不能有效发挥其保护作用,促进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从笔者统计的脑卒中病人的患病情况可以看出,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多于女性[2],从卒中的发病规律来看,脑卒中患者的确与气候变化有关,春城昆明四季变化不太明显,但秋季早晚与白天时段温差较大,故秋季脑卒中发病率(27.6%)明显高于春夏季,但较冬季(29.5%)低。因寒冷刺激外周血管收缩,大量血液涌入体循环,致使血压升高[3]。在寒冷刺激下,可以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内腓肽、醛固酮等分泌增加,造成血管张力升高和血压升高[4],从而导致脑卒中的患病率升高。

脑卒中发病率与气候关系密切,在气温骤降或寒冷的冬季其发病率、致残率明显增加。故在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时注意保暖,并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是预防脑卒中和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及复发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钟学礼.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9.

[2]王拥军.世界医学杂志,2003,19,41-43.

[3]中风临床检查与最佳治疗方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6.

[4]姚泰.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