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疗效观察

胡艺川

(泸州市江阳区妇女儿童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会阴侧切术(胎儿分娩初期进行45°会阴侧切)。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会阴切除术(胎儿分娩初期进行25°~30°会阴侧切),两组患者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度、切口缝合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经过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度(1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度(6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为(8.4±0.3)min,对照组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5±1.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程度占(7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伤口愈合程度(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改良会阴侧切术;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057-02

会阴侧切术是为了胎儿顺利出生的一种手术,由于新生儿体型过大,或会阴会阴较紧、会阴体长等,采用侧切可以防止产妇会阴撕裂、保护盆底肌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发现传统的会阴侧切术在助产时,会造成皮肤组织、肌肉、软产道黏膜等延伸撕裂、缝合难度大、且伤口愈合时间相对长,为了提高孕妇初分娩的质量,减轻患者分娩疼痛[1]。本文研究分析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分娩,孕月足,估计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26.3±4.2)岁,平均孕龄(39.7±2.1)周,平均身高(163.2±8.3)cm,胎儿平均体质量(3.4±0.5)kg。对照组患者50例,平均年龄(26.9±3.1),平均孕龄(39.4±1.9)周,平均身高(161.2±9.3)cm,胎儿平均体质量(3.1±0.9)kg。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孕龄、平均身高、胎儿平均体质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均经过常规会阴切口处皮肤消毒,并注射0.5%利多卡因阻带麻醉。患者在产力无异常,宫缩后胎头快露出阴道口时,左手中、食指深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对照组患者用会阴侧切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45°方向剪开会阴。观察组患者用会阴侧切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25°~30°方向剪开会阴。切口一般为4~5cm,切开后应用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钳夹结扎止血。胎儿生出后,应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缝合前先用0.2%甲硝唑溶液冲洗会阴切口进行消毒,阴道内置纱布卷防止宫血流出,用0号铬制肠线从切口顶端上0.5~1.0cm处连续缝合,防止出现粘膜下血肿或出血[3]。从阴道黏膜处开始至处女膜内环处结束。阴唇处应采用褥式缝合,会阴肌层和皮下组织间断缝合。最后用0号铬制肠线连续皮内缝合。缝合结束后,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做阴道检查,确保取出纱布卷及其他残留纱布,使用0.2%甲硝唑溶液进行创口消毒并对会阴常规护理。

1.3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并对患者的切口疼痛度进行评分,总分6分,得分越低患者的疼痛度越低。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具体分级标准如下:Ⅰ期愈合:表皮基本恢复且无红肿、压痛或硬结;Ⅱ期愈合:表皮基本恢复,但皮肤有红肿、压痛或有硬结;Ⅲ期愈合:切口处感染,皮肤组织红肿、压痛且有脓液或水样物流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经过手术后,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1分疼痛患者24例,2分疼痛患者19例,3分疼痛患者5例,4分疼痛患者2例,5、6分无疼痛患者,对照组患者50例,1分疼痛患者8例,2分疼痛患者9例,3分疼痛患者18例,4分疼痛患者15例,5、6分无疼痛患者,观察组患者≤2分以下的患者(86%)明显高于对照组≤2分以下的患者(34%)。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缝合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缝合时间(8.1±0.5)和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缝合时间(10.4±0.9),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如下:观察组患者Ⅰ期愈合35例,Ⅱ期愈合15例,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伤口感染。对照组患者者Ⅰ期愈合21例,Ⅱ期愈合25例,Ⅲ期愈合4例。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7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证明,改良会阴侧切术切25°~30°缝合针数少,大幅减少手术缝合时间,不仅减轻患者疼痛,还有效降低伤口感染发生率。研究结果:经过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切口疼痛度(1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切口疼痛度(6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行手术平均时间为(8.4±0.3)min,对照组进行手术平均时间为(10.5±1.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程度占(7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伤口愈合程度(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切口疼痛度小、切口缝合时间短以及切口愈合情况好,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燕,徐贞淑.改良式会阴侧切术298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46-48+51.

[2]张晓敏.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5,21(15):2861-2863.

[3]黄玉婵,曹淑华.改良会阴侧切术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0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