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方法初探

/ 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方法初探

郑李仁

广东省廉江市石岭镇第三初级中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联系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然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数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把"传道、授业、解惑"当作基本使命,教育就是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下一代,所以知识就是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创新素质结构确定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其它学科难以代替的创新教育。

三、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大根植于它的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问题。关键是做到:1、巧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诱发发散思维,拓宽创新的广度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进行个性品质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1、巧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先导,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例如:以黄金数0.618,可以引申出:建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0.618;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此引喻便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爱好数学、乐于数学。

在引入"过三点的圆"新课时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2,然后提出问题: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置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

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2、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在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c//d,

∠1=115,

(1)求∠2与∠3的度数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

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

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

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已知a//b,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3、诱发发散思维,拓宽创新的广度

教师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诱发发散思维,拓宽创新的广度。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进行个性品质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新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四、结束语

总之,创新教育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第二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第三要有创新思维,必须有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观念;第四要有创新能力,具备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吸引新知识和创新新知识的方法论;第五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备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发挥数学知识中的创新因素,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张莫宙.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