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浅析古诗词中的意境

冯仲英

冯仲英(江苏省金湖中学江苏金湖211600)

【摘要】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诗词意境的考查常常涉及。意境和意象是两个概念,分析意境往往要从具体诗句中的“情”和“景”出发,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才能少失分或不失分。

【关键词】意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景物;情感

什么是意境,通常认为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意是指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指客观的生活和景物,在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就构成意境。优秀的古诗词正是因为有意境,才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鉴赏诗歌,就要深入品味其意境,以把握诗歌的内涵,领略其艺术之美。

1.弄清“有我”和“无我”

著名学者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区分这两种意境,不能望文生义。并不是诗中出现了“我”,就是有我之境,没有出现“我”就是无我之境。在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与“见”都是“我”的动作,“悠然”也正是“我”的感情。一般认为,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外射到景物上去,就产生有我之境;诗人以平静淡泊之心观察外物,为外物所吸引以致达到忘我境地,似乎物与我融为一体就产生无我之境。“泪眼问花”是“我”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在问,“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我”认为“乱”,感情色彩极浓,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淡地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悠然自适的情趣,是无我之境。

2.弄清“意境”和“意象”

从表现形式看,诗歌中的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一些砖石。所以,单个意象不能称为意境。如温庭绪《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只是意象,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意境。这是一位思归心切的客子,早早起来赶路时听到看到的景象。鸡己啼鸣而残月未落,板桥凝霜而人迹分明,凄清的意境既透露出羁旅的愁苦,也包含着早行者的企盼。因为情景交融构成意境,所以鉴赏诗歌的意境要从景与情两方面入手。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怎样分析这首诗意境的特点呢?从写景看,诗人登高望远,大荒茫茫,景象是阔大的;从抒情看,诗人流露了被贬官放逐而又与四位好友各自孤处一方的怨愤愁苦。这种情感与所描绘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首诗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特点。不只是对一首诗的意境要从景与情两方面去品味,对一句诗也是这样。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写出了绝妙的春的意境,诗人用一“闹”字,既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情景交融而成佳句。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也是因为情景交融而构成极美的意境。诗中的“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3.概括意境要注意方法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需要反复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用心地把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品出来,才有可能准确地概括意境的特点。“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流露的是自由生活的喜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抒发的是光阴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饱含着怀古的伤感;“其间旦暮闻何物?社自鸟啼血猿哀鸣”(白居易),诉说着迁谪的哀怨;“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衬托的是孤寂悲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渲染的是无尽离愁;“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写进多少亡国之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梦里一片报国之心。当然,对意境的品味应该以解读全诗为基础,还要做到知人论世。

选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意境特点,也是值得推敲的。那些既能概括景物特点,又体现着情感色彩的词语最适合用以概括意境特点,如:雄奇、壮阔、清幽、闲适、虚幻、冷寂、冲淡、孤独、悠远、恢宏辽阔、雄浑壮美、阔大悲凉、清幽散淡、清新可人、凄清洁静、悲凉抑郁、孤寂飘零、沉郁深婉、清新质朴、宁静高远、旷远深邃、自然空灵、迷惘惆怅、苍茫遒劲、清幽绝俗、充满生机、孤寂清冷、神秘空灵、悲凉慷慨等等。这些词语常见于诗词鉴赏文章,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