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肺栓塞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肺栓塞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韩树凤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双塔山镇卫生院06710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均为我院联合双滦区人民医院大内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n=40)与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及安全性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肺栓塞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中,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相较尿激酶,有更高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也居较高水平。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尿激酶;阿替普酶;有效性;安全性

肺栓塞为临床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理类型,由在内或外源性栓子的作用下,肺循环出现程度不等的障碍所致。急性肺栓塞属其高危病种,临床以血流动力学不稳为主要病理特征,死亡率高达50%。早期行有效的溶栓治疗是规避死亡事件,保障患者获取良好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就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效果、安全性展开探讨,旨在指导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0岁,平均(58.2±4.6);疾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7例,骨折8例,手术病史8例,肿瘤6例,慢性心血管疾病11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4-69岁,平均(58.5±4.7)岁;病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8例,骨折7例,手术病史9例,肿瘤7例,慢性心血管疾病9例。组间自然信息可比(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与急性肺栓塞下列诊断标准符合:○1有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等典型表现;○2有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等动脉血气体征;○3行影响检查,包括CTPA检查,均按肺动脉栓塞确诊;○4以休克、低血压等为高危临床表现;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心肌损伤、肺动脉高压等;(2)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排除标准:机体其它系统合并严重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两组入组后,基础治疗方案同,即绝对卧床休息,行常规镇静、镇痛处理,对生命体征行严密监测。观察组:本组病例取阿替普酶应用,即在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加入阿替普酶50mg,充分混匀后,经微量泵行匀速泵入给药,在2h内泵注完成。对照组:本组病例取尿激酶应用,即在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加入尿激酶20000IU/kg,充分混匀后,经微量泵匀速泵入给药,在2h内泵注完成。两组均在完成溶栓治疗后,每4h安排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1次,当APTT<80s时,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每12h皮下注射1次,注射剂量为86anti-XaIU/kg,并取华法林口服,剂量为2.5-3mg/d。当INR经检测为2-3,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停用。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轻度出血、重度出血不良反应率,对比两组临床病死率。(3)随访6个月,对比肺功能指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治疗后呈消失显示,缺损肺段数经CTPA检查均消失;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治疗后明显改善,缺损肺段数经CTPA检查减少约8个;有效:呼吸困难等症状相对减轻,缺损肺段数经CTPA检查减少1-6个;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死亡率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总有效率

观察组急性肺栓塞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具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率

观察组轻度出血、重度出血各1例,不良反应率为5%;对照组轻度出血3例,重度1例,不良反应率为1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随访情况

本次80例中,经初步处理,病情平稳,转至上级医院4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例,随访6个月,观察组其余病例肺功能指标FEV1占预计值为(90.9±6.2)%,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病例(83.8±5.1)%,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无死亡事件发生,对照组1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对尿激酶药理机制展开分析,即其可在机体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直接作用,促纤维蛋白溶酶源向纤维蛋白溶酶转换,促纤维蛋白凝块及分布在血液循环中的相关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得以降低,进而起到溶栓效果。阿替普酶不具抗原性,天然在人体中分布,其起效迅速,半衰期较短,可直将纤溶酶直接激活,促使其向纤溶酶转化,并有效结合纤维蛋白,进而发挥显著的溶栓作用[2-3]。因其可对于血液循环中分布的纤维蛋白选择性作用,而尿激酶不具此项作用机制,故有更高、更为快速的溶栓效果,不良反应率居更低水平[4-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相对呈偏低显示。随访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急性肺栓塞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相较尿激酶,有更高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也居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瑜,蔡晓平.尿激酶联合序贯抗凝与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05):605-606.

[2]王丹凤,江莲,唐良法.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肺栓塞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8):1465-1468.

[3]胡海英,付志,李耀军.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20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7):722-723.

[4]李泽浦,徐兵,姜蓉,等.阿替普酶100mg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肺栓塞的观察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03):224-228.

[5]孟晓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临床疗效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3):115.

作者简介:韩树凤,1980.11.06.女,籍贯承德,学历,本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