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抗真菌治疗

祝鸿雁魏成群

祝鸿雁魏成群

(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目的:探索抗真菌治疗药物在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30例,分两组每组15人分别采用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给予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有效率为86.7%;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为66.7%。结论: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两性霉素B,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急诊;抗真菌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074-01

引言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以侵犯脑膜为主并部分侵犯脑实质的亚急性炎症。机体正常菌群受干扰、免疫反应缺陷、免疫力低下等是最主要的发病基础,在患有消耗性疾病、创伤或大面积烧伤、长期接受大剂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中的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出许多。感染途径主要是吸入空气中的孢子,其次是接触破损皮肤及吃进带菌食物。抗真菌治疗是临床常见治疗方法,而其具体药物的选择便显得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30例,分两组每组15人分别采用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给予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其中男性患者17例,年龄在32~45岁;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34~4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大多数伴轻度至中度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在37.5~39.0℃。出现阵发性加重的头痛,伴有恶心、频繁呕吐、视物模糊。4例严重患者出现嗜睡或昏睡现象。

1.2治疗方法

前期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检查[1]。70%以上病人脑脊液压力超过350~400mmH2O,脑脊液外观清澈、透明或微混,90%以上病人有细胞数轻至中度增高,半数在(100~500)×106/L。多数病人脑脊液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脑脊液蛋白含量往往呈轻至中度增高。如蛋白含量急剧增高,如上升至l~2g/L,则应考虑有蛛网膜下腔阻塞。糖明显降低,慢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接近消失。氯化物轻至中度降低,一般不低于85mmol/L。长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或严重免疫缺损病人中,即使是在隐球菌脑膜炎活动期脑脊液细胞数也可较低甚至正常。

分别采用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给予治疗,使用两性霉素B每日静滴持续时间应在6~8小时。

1.3疗效评估

有效:病人病理体征消失。颅内压降低至正常值。

无效:脑脊液蛋白含量仍偏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一般结果

不同治疗分类例数有效有效率

两性霉素B151066.7%

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151386.7%

以上数字显示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两性霉素B,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及观察

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患者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现象。严重者出现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3.讨论

两性霉素B为目前最常用的多唏类抗真菌药物[2]。AmB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甾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造成胞内重要成分外渗,从而抑制了真菌生长,并最终导致真菌死亡。AmB对新型隐球菌有强大灭菌作用,至今仍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因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静脉用药时脑脊液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2%~3%,常需配合鞘内注射。AmB疗效强,但副作用大,主要有: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输液反应,包括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血压降低及眩晕等。用葡萄糖溶液新鲜配制,避光静滴,不宜用生理盐水稀释,以免产生沉淀。最初静滴时加入地塞米松5mg,随疗程延长可减量。可见心脏(25%)、肝脏(25%)、肾脏(35%)等不同程度损伤,随减量或停药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减慢静滴速度,每日静滴持续时间应在6~8小时,以防止产生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脏毒副作用。出现严重低钾血症、静脉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下降等。临床需定期检查电解质、血象,防止低钾血症、贫血、出血倾向、粒细胞减少等[3]。为防止因长时间注射导致血管损伤,需选择外周静脉或深静脉留置导管。若行鞘内给药,容易发生暂时性尿潴留、下肢感觉减退及无力等,大多经对症处理后可能恢复。

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raB),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BCD)3种。这些新剂型都含有脂性物质,半衰期长(26~38小时),增加了对真菌细胞膜内麦角固醇的亲和力,提高了抗真菌活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其所导致高热、寒战、血栓形成等副反应,对宿主器官的损伤大为降低。由于脂类物质的存在,AmB脂质体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可直接结合在真菌感染部位,比较多的分布在肝、脾、肺等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组织贮存并缓慢释放,减少了药物在肾组织中的分布,肾内药物浓度较AmB低3~8倍,故其突出优点为疗效增强而毒性减低。

【参考文献】

[1]俞如期,陈建能,陈碧芬.89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02:217-219.

[2]胡微微,赵玉武.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08)693-696.

[3]王林娜,罗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0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