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体质演化谈中风病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从人类体质演化谈中风病预防

陈霞

陈霞(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辽宁沈阳110101)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095-02

【摘要】近年来,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导致了人类体质向痰湿内生、湿热内蕴及郁火内生演化的趋向。与中风有关的痰湿体质、瘀血体质增多。据此,提出了改善饮食结构、调摄精神、适度劳作、药物治疗等在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体质中风预防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匡调元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和在环境的影响下,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1]。人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受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制约。相同环境下的人群体质具有趋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的体质又有可变性。

下面从近年来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对人类体质的影响、体质演化的趋向和对疾病的影响、应对措施几方面加以阐述。

1近年来,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1.1自然环境的改变:由于环境的破坏,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臭氧洞扩大、强紫外线照射等。借用刘完素的古今动变思想,可以说现在气候的变化也是以“天以常火”为特点的。由于阳气躁动,人常处于一种阳盛火旺的状态,易于形成阳热体质[2]。

1.2社会环境的改变:人类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有些疾病甚至完全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中医学的形神一体观,脏腑功能和精神情志相互影响。

社会生活的剧变、信息流量的膨胀、效率意识的增长,人际关系的复杂,物质利益的分化,使现代人精神紧张、情绪躁动、心灵疲惫、焦虑不安。“五志过极为火”,常致郁火内生。

1.3饮食结构的改变: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由于人们对于营养的认识不足,追求口腹之快,嗜食肥甘厚、辛辣炙之品,过强饮食相当普遍。《琉球百问》中说:“地食人以五味,味有厚薄,本不可偏,偏于厚者,多郁为热。热胜于胃,则水谷之湿莫不受其熏蒸。湿热互结,清浊相干,气难通泰。”湿热内蕴的体质增加。国人“尚补”,由于对本身体质认识不足,加之商家的大力宣传,各种保健品充斥市场,补品多是温阳益肾、滋阴补血之品,无虚之人服之必定助湿生热,形成湿热体质。

1.4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不必长途跋涉、负重出行,以车代步。工作中的体力劳动也越来越多的被机械化、自动化所代替。肥胖者越来越多,“肥人多痰湿”,痰湿体质增多。

2体质的演化

2.1痰湿内生、湿热内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多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酒为熟谷之液,“气热而质湿”(《证治准绳•伤饮食》),过饮则“生痰动火”(《顾松园医镜•本草必用》),大量饮酒致湿热内蕴。“尚补”之习,无虚之人,恣服温阳滋阴、益气养血之品,温阳益气者助热,滋阴养血者生湿,湿热内生。由于过度饮食加之安逸多,劳作少,致肥胖之人增多,“肥人多痰湿”,加之环境之中阳气躁动、蕴而化热,致使湿热内蕴。

2.2郁火内生: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嗜酒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痰滞湿阻;多饮暴食,饮停食滞,内有食积;年老久病等,脏腑功能失调,血行瘀滞,瘀血内生。气、血、痰、湿、食积等诸般郁滞,久则均可郁而化火。

3体质演化对中风发病的影响

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出现的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所致[3]。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雍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主要与气、血、风、火、痰、虚有关。

3.1痰湿体质:《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古人已认识到“甘肥贵人”易患中风,“甘肥贵人”即痰湿体质人群,现代研究已表明了“痰湿体质”与中风发病的关系[4]。

3.2瘀血体质: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滞血瘀;郁火内生,热灼津少,血停为瘀;痰湿内停,阻塞脉道,痰瘀互结。瘀血体质易患的主要病症包括中风[5]。目前临床上大量活血化瘀中药的使用说明了对瘀血体质易患中风的认同。目前中风的高发病率和发病年龄低龄化,考虑与以上因素引起的体质改变,即痰湿体质和瘀血体质的增加有关。

4改变体质,预防中风

汉方医学认为“各种慢性病、疑难病多属于体质性疾病,强调对于体质的治疗,并不考虑病或证的具体情况。”在中风这一漫长的病理过程中,各种易变的证型相当于一个点或片段,而相对稳定的体质却贯穿始终[6]。

针对易患中风的体质形成的原因,仍然从以下几方面谈应对策略:

4.1改善饮食结构:《素问•脏气法时论》:将合理膳食的原则概括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一个以素为主的杂食型膳食结构,而非现在的大量摄食肥甘厚味,强食过饮的饮食结构与习惯。

研究表明,传统主食的谷类和豆类可为人体提供必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是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瓜果、蔬菜可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适量佐以肉类以弥补主食中氨基酸的不足。这种膳食结构所提供的营养丰富而全面,与人体的需要一致。与动物为主的饮食结构相比,更合理、更科学、更利于人体健康。

4.2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思想安定,没有杂念,思想静闲而少贪欲,心境安定无恐惧之感,不羡慕高位。嗜好贪欲,不能迷惑烦劳他的视觉,淫乱之事,不能惑乱他的心神,不为食物、衣着而烦恼。如此气机调畅,脏腑安定,就不会有肝郁气滞、五志化火了。

4.3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适度劳作,可使气机调畅、血行正常,肌肉、筋脉得以濡养。过于安逸,则郁滞气机,血脉失于宣畅,过于肥胖,痰湿内生。虽然现代文明提供了很多的舒适安逸的条件,但适度(形劳而不倦)的生活方式更有益。

4.4药物:可通过药物辨证用药,调整病理体质,减少中风发病。

目前在我国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高发病率与发病低龄化的原因考虑与现代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外在的环境等因素导致的体质的演化,趋于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郁火内生等,而导致与中风有关的痰湿体质、瘀血体质增多有关。据此,提出了改善饮食结构、调摄精神、形劳而不倦、药物治疗等在内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体化治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7.

[2]鲁明源.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体质演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1):48-52.

[3]王永炎,沈绍功.今日中医内科(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

[4]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脑中风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11(3):13.

[5]柴雅倩,陈群,徐志伟.论瘀血体质的特征[J].国医论坛,2006,21(4):12-14.

[6]郭兴富.从体质学说谈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J].中医药学刊,2005,23(9):1652-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