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问题及对策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问题及对策初探

张静

张静/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计核算中心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起到保障社会效益,节约成本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将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我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单位领导不了解财务管理是基于单位本身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单位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且其可以起到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的职能。因而将财务管理工作当作简单的确认、计量、报告的会计核算工作来做。另外,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满足目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不能深入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不能依据日益复杂的单位业务活动和日渐提高的财务管理目标对财务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不能根据时代的需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1)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对于专项资金是否应该批准不进行项目的必要性论证,对于批准的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不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在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与实际项目使用支出不配比,致使专项经费几乎出现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的所有的支出科目中,使用范围界定不清和使用情况不确定,缺少“度”的限定。另一方面资金分配不严谨,基本资金和专用资金的范围不明确,用专项资金来弥补基本资金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基本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增加了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

(2)往来款项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据调查,目前事业单位不能严格控制往来款项的支出,不能对往来款项及时的跟踪记录,不能及时对已完成的经济业务的往来款项及时清算,从而导致了往来款项无法按时收回甚至无法收回形成呆账和坏账;有的事业单位在不符合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的前期下为不相关的个人或单位提供贷款担保,贷款到期时贷款人无法清偿借款致使事业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导致贷款担保被银行扣回,贷款人不给于赔偿形成呆账,而不处罚相关的责任人。

(3)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制度不健全。年终时,为了进行编报单位年度决算和保证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必须对会计核算科目进行清算和财务结账。单位财务如果不能及时清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而形成呆账坏账,导致责任不清。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

其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不合理,不能依据不断变化的经济业务和核算要求的提高来改革核算科目而只是使用原有的科目,导致了核算结果不能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使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脱节,而在年终决算时必须合并或拆分会计科目才能得出预算科目进行编制决算;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不明确,导致了在日常核算时同一性质的经济可能记录在不同的会计科目下使会计科目的核算不具有一致性;部分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统一使用规定的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或是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却不按科目核算,这都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

(四)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约束不力

对于行政支出是否应支出、应支出多少、从那里支出都不能严格控制,这给预算执行单位在实际执行和审计带来较大困难,也导致了资金支出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铺张浪费,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单位的日常资金使用需要和单位的形象建设。部分预算单位在项目资金的支出使用中,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不严格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互相占用互相弥补。部分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能统筹安排管理使用资金,导致资金的使用无法显示应有的经济效益,导致了资金的使用结果不如人意,且不对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当树立并强化经济效益观念,充分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资金的运用上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在日常活动中增加资金的收入并节约使用资金,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考虑资金的投资风险强化风险意思,对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事前预测、分析和识别,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总结。当然,高风险高报酬低风险低报酬,因此单位应充分估计和衡量资金的投资风险,单位应尽量投资多元化、优化投资结构、规避风险、提高报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建全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建立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单项的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约束机制,为资金的使用提供有的效控制和监督依据,按照相关制度办事,这样,就可以防止资金浪费和违规现象的发生,使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2)精化部门预算,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系统完整精细的部门预算制度。各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部门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但应实时分析研究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依据分析结果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整部门预算,以便部门预算更好的指导工作的进行。

(3)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一方面,依据目前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不断出现许多新情况和公共财政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会计体系,改革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确认基础。使其可以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同时,改革预算收支科目,要依据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的科目进行修订,以使预收收支科目与新的预算要求和实际业务相适应。

(4)严格控制预算开支,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既定的内控制度办事。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为了提高内控制度的约束力,可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主要方法有岗位分工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清查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三)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工作特点,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统一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程序,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为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应当做到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财物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到人,建立健全账簿,做好基础资料的记录收集;严格依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于日常核算中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合法有效的原始单据对经济业务予以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核算和报告;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年终结账前,对各种预收、预付、借入、借出的往来款项应于对应单位、企业或个人进行年终对账和清算,依据清算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四)强化监管力度

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该机制应当涵括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经常性监控机制和专项检查监督机制。一方面单位应但倡导民主理财意识,将公布单位的财务情况透明化公开化,使单位职工及群众都可以监督。另一方面作为监管部门的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发现了违法、违规行为应依法严格查处。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管时,应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标准和依据来衡量会计基础工作,运用核算与监督方法,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审计时;监管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的举行考试和进行考核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使其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各事业单位应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不得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对违反会计法规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定从严进行处罚。

(五)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培训

建立财会人员准入制。有关部门应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现状开展调研,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和电脑技术操作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单位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同时,各单位应建立会计人员上岗准入制度,实行会计人员竞争上岗。财会人员应及时更新财会知识,增强财经法纪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赋予的内部监督权,规范核算各项财务收支。

【参考文献】

[1]高玉凤,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现代商业,2009年第29期

[2]徐筠,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江西化工,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