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线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村镇线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徐显芬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就国内外对村镇的线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进行简要介绍,并针对国内目前对乡村线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还尚未成熟,提出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村镇;线性景观;景观规划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由农村走向城市,国家也大力推进城镇化措施,但随着人们精神层面的不断进化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感受到城市中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以及嘈杂的车水马龙,促使越来越多的工作族患上各种焦虑、厌倦的精神疾病。因此,人们开始向往纯天然的大自然风光以及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心灵能够得到安静、压力得到放松,情不自禁的产生拥抱大自然的情怀。

国家也相应出台不同的规划举措,例如,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计划中,着重强调中国必须走全面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在人口城镇化的同时,大力建设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人民环境,加大景观规划,建成最美新农村。以浙江省牵头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最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开来,随着最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举措不断推进,其设计目标也在不断的优化改进,由最初的整治环境达到农村社区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逐渐转向文化、文艺、生态环保等精神层次要求,创建了如“绿色生态环保村”、“特色风情小镇”、“田园风光村”等大批的个性独特、精致小巧的村落。

针对目前国内其他经济相对靠后的城市中,农村的规划还未完成甚至还未规划,尤其对于发展缓慢,但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区村镇的线性景观规划设计大有必要,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对于山区村镇的线性景观规划的一些成果,希望有助于具体措施的实施,规划出富有山区特有的新景观村镇。

1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占用土地越来越多,开采煤矿对森林的破坏加深,道路交通线路设计不得当等,使得农村景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村镇被分割。针对这些问题,国外欧美国家由于发展迅速也首先出现这些问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开展也最先,在经过数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护法。最早由美国相关部门提出《野地法》,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法令,此外还有年英国的《乡村法》;近年来,美国的佛曼等人提出的强调将生态环保与文化相结合的在空间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优化生态景观设计;德国提出采用模糊评判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创新的将GIS利用在乡村农牧业生产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上;另外在国际会议上由VanLier主席组织成立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ISOMUL)对乡村景观规划线性设计贡献巨大,提出了许多有重大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新方法、新构思、新词汇,例如空间概念、生态网络系统;在亚洲地区最先开展农村线性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有日本、韩国等,主要由于当时日本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巨大的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对农村线性景观进行重新研究规划;而韩国由于旅游景点需要,在利用高低起伏的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的奇特地形地貌,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农村景观,其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在道路线性设计中,人性化观念不断提出,在道路修筑的同时,对大自然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必不可少,道理设计者在考虑满足道路线性基本设计要求的同时也开始花费大量的精力设计出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线性。在美国最早提出“绿道”概念,其意义可通过字面意思大体了解,就是在道路设计中要为道路周边野生动植物提供接近原有生存环境,利于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生活。这样的例子也较为多见,例如美国美国东海岸线边上的游步道、经过整治后最受欢迎迈阿密河绿道、新加坡的绿化网络公园连接栈道。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由于国内经济、交通、基础建设刚起步,大条件下对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价值意义不大,最早于1980年开始有探索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优先发展的几个重要工业城市,主要解决乡村地理、景观生态,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解决当时实行土地承包制方案的土地划分问题,还未上升到环境净化、景观审美、乡土文化等方面,乡村景观规划处于逐渐摸索阶段,在许多细节上考虑不充分、不仔细。但其中还是有众多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开辟道路,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主要的代表做有黄光宇的《山区城市的布局结构》、《关于建立山地城市学的思考》、《山地生态特点与山地城镇结构形态》,黄光宇等的《山地城市学》,赵万民的《论山地城市正负空间的意义》,宋立新的《从自然空间形态透视山地城市的构建原则》,黄耀志的《山地城市生态特点及发展研究》。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迅猛,道路基础建设需求不断扩大,但在设计道路线性时不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且设计出的道路线性美观性较差,受到国外不少生态环境专家言论。因此,国内有关学者开始大量学习欧美道路线性景观设计方法,提出不少成果。清华大学刘波英教授提出“线性”、“景观”两个观念,要求线性应由点到线再到面,包括直、曲两个方面;要求景观上应包括大自然的景观、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观、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景观、富有中国疆土面积大城镇结构变化差异大的景观,这个观念的提出从本质上进行了创新,对今后的道路线性景观设计影响巨大。此外,还有国内学者在引进“绿道”概念,提出绿色廊道或生态廊道理念。比如,张文等人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刘滨谊的《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等都对欧美提出的“绿道”概念进行解释;俞孔坚将中国绿道分为:河滨绿道、农田防护林绿道和沿交通线绿道;周年兴提出具体的绿道计算法则,分析了国内绿道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众多研究学者的分析与研究对设计者以及人民在保护大自然、文化遗产、城镇景观等产生积极作用,对道路设计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在道路线性设计上启发较大,对道路线性景观规划考虑也逐渐全面。具体的实践措施有绿化隔离地区、带式绿地系统、网格式绿地系统等都具有代表性。

3目前国内村镇线性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于山区村镇线性景观设计主要存在问题有:山区道路设计难度系数大,设施不齐全,整体条件差;线性设计没有创新性,主要采用已有旧路路线,改动小;路面等级低但超载严重,路面破坏程度严重;道路路面基本运输功能尚能满足需求,道路两侧的排水、自然景观无设计,来自于自身景色,单调乏味不利于驾驶,且体现不出山区道路自身特有的道路主题和特色;未考虑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为采取保护措施,生态恢复完全依靠自然本身。

(2)对于不少工业城市,工厂主要集中在郊区,一些有污染水质的化工厂对周边的水质影响大,且城镇人口的增加对建筑用地面积加大占用小河道等均不利于村镇的景观规划;此外村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差,在为满足耕地用水、生活用水等破坏原有河道流向均将加大恶化其景观规划,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3)国内目前的大量景观规划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居住地的公园、游乐园,对村镇线性景观设计还相对较少,尤其在村镇绿化连接段的研究较少甚至被忽视,导致各个村镇景观规划相对独立不成整体,致使其生态结构脆弱,抗性差。

(4)此外,线性设计中的一些抽象线性景观,如视线走廊、景观轴线、景观轮廓线等在设计时不被重视,导致在山体区的视线遮挡严重无法看清,且景观轮廓线设计呆板等。

针对上述的四方面问题,规划设计者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找到解决方案和保护措施,美化道村镇路线性景观,改善村镇河道景观,优化绿化形式。以求采用最合理、简便的方法,规划山区村镇线性景观,建设出生态环保且美观的山区村镇。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8.

[3]齐增湘等.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2(3):900-902.

[4]蔡云楠.小城镇山水化建设探析[J].南方建筑,1999(3):508-612.

[5]魏峥.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途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6]FormanRTT.Somegeneralprincipalsoflandscapeecology[J].LandscapeEcology,1996,10(3):133-142.

[7]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

[8]Wolfgang,Assfalg.Theoptimaluseofagriculturallandscape[J].AppliedGeographyandDevelopment,1994,41(2):132-140.

[9]WilliamWNLuk.TheRoleofTownPlanninginAgriculturalLandUseManagement,AgriculturalLandUseManagementinAsia[R].Tokyo:APO,1994.154-168.

[10]Steinhardt,U.Applyingthefuzzysettheoryformediumandsmallscalelandscapeassessment[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1:203-208.

[11]齐增湘等.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4.

[12]EdwardA,CookHN,VanLier.LandscapePlanningandEcologicalNetworks[M].Amsterdam:Elsevier,1994.

[13]闫艳平等.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J].防护林科技,2008,3.

[14]Jao,D.I.,Messerli.B.Progressinthereticalandappliedmountainresearch[M].Mountain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0,10(2):101-127.

[15]陈华香.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