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加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42例疗效观察

/ 1

氟康唑加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42例疗效观察

周平勇

周平勇(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农垦二九零农场职工医院黑龙江鹤岗156202)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224-01

【关键词】氟康唑加制霉菌素霉菌性食管炎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病变。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以及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等使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所增加。本文应用氟康唑加制霉菌素联合治疗霉菌性食管炎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2例,男28例,女14例,男女之比2:1。年龄最小20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45岁。职业:农民22例,占52.3%,工人11例,占26.1%,干部7例,占16.6%,其它2例,占4.7%。

1.2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烧灼感24例,占57.1%;吞咽困难23例,占54.7%;吞咽疼痛19例,占45.2%;7例缺乏食管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伴随症状:42例患者中伴消化性溃疡5例,占11.9%;其中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伴胃癌7例;HIV阳性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6例;伴食管癌3例;42例患者中大多数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1.3内镜下表现特点病变累及食管下段15例,中下段20例,中上段5例,全食管2例。内镜下病变表现:①少数隆起白斑,直径小于2mm,伴充血。②多个隆起白斑,自径大于2mm,伴充血。③融合的或结节样隆起斑块,伴充血和溃疡。④融合的或结节样隆起斑块,伴充血和溃疡,粘膜质脆,可伴管腔狭窄[1]。

1.4病原学诊断本组全部病例的粘膜组织或细胞刷涂片,均见到念珠菌孢子和菌丝,部分病例做病理切片检查均发现菌丝和孢子而确诊。

1.5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停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42例患者均使用氟康唑加制霉菌素治疗2周,其中氟康唑片50mg/次,1次/天,口服,制霉菌素片50万U/次,3次/天,口服。1~2个月后复查胃镜。

2治疗效果

①治愈31例,占73.8%。内镜下粘膜正常伪膜消失,刷片未找到菌丝及孢子。②有效9例,占21.4%。内镜下粘膜正常或轻微充血、刷片见少许菌丝。③无效2例,占4.7%,均为胃癌患者和HIV阳性患者。粘膜可见充血、水肿、刷片仍有菌丝及孢子。

3讨论

国外学者认为:食管是消化道最易被霉菌侵犯器官[2]。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健康人食管内霉菌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年老体弱者,HIV阳性以及AIDS患者,则易继发霉菌感染。本组资料显示,氟康唑加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总有效率95.2%,取得满意效果。其作用机制为:氟康唑抑制真菌细胞膜必要成分麦角甾醇合成酶,使麦角甾醇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抑制其生长繁殖。

本药对白色念珠菌、大小孢子菌等均有强力抗菌活性。口服吸收良好,对表皮及深部真菌致病等具有较好效果[3]。制霉菌素主要改变细胞膜渗透性和胞浆膜结合,使钾离子及细胞内成分转移出去,抑制其生长。主要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效果较好,但对深部真菌感染则无效[4]。由于霉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故二药对白色念珠菌及孢子等浅表及深部真菌具有抑菌、杀菌作用,二药合用则可增强疗效,资料显示总有效率达95.2%。由于二药单用副作用较多、疗程较长、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氟康唑还有肝脏毒性,故二药合用疗程较短;副作用较小;能最大限量减轻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损害。

食管癌与真菌感染的关系已引起临床重视。国内报道不同程度上皮增生真菌感染率为30%,早期癌的组织内真菌感染为15%,早期癌旁组织增生上皮中真菌侵犯高达50%。真菌感染直接作用于食管粘膜上皮,致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发生癌变。应用氟康唑联合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有效率达95.2%,对于阻止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上皮增生-癌演变过程,防治食管癌有一定意义。

总之,二药联合治疗霉菌性食管炎具有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对防治食管癌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阳德.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

[2]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3]周自水,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第三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636.

[4]周自水,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第三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633.

[5]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