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应用

向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的呼吸道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雾化吸入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背心式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呼吸频率、PaO2、SaO2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背心式机械排痰结合雾化吸入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PaO2、SaO2情况,明显优于仅采用雾化吸入的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背心式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机械排痰;雾化吸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每年均具有较多的患者,且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发展却十分缓慢[1]。患有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其自身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等均会受到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患者会具有十分严重的咳嗽症状。一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渡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面上会出现一定缓解,但事实上,患者的肺功能仍旧在不断的恶化当中。经临床长期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症状,最初为慢性的咳嗽,并且患者在晨起时咳嗽比较严重,甚至一段时期后会咳出白色、泡沫样的痰液。在患者病情不断加重时,会出现严重的喘息和呼吸困难。临床除了需要重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外,亦必须重视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良好的护理。为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背心式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的呼吸道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本次研究选取了某院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某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62岁~85岁,平均年龄(71.29±2.5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41例,年龄61岁~87岁,平均年龄(73.23±2.0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咳嗽、血氧、氧分压等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呼吸道护理。根据本组患者的不同情况,按照每位患者的医嘱抽取药液,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总量保持在5ml以内,并将其注入到雾化器当中。所有患者均予以床旁氧气雾化吸入。在对患者实施雾化吸入前,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并且积极与患者做出沟通,获取患者的合作。对于初次接受雾化吸入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使用方法。本组所有患者雾化吸入均为2-3次/d,可以很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做出恰当的调整。

对照组患者在雾化吸入护理后,需要配以恰当的祛痰镇咳药物,祛痰药物有沐舒坦、细辛脑、异丙托溴铵溶液。

1.2.2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雾化吸入护理的基础上,结合背心式机械排痰对呼吸道进行护理。本组每位患者在接受雾化吸入后,马上给予背心式机械排痰。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在排痰时翻身,并且将患者呼吸道深处的痰液引到患者的肺门部位,而后帮助患者将痰液排出体外。上述过程均为了保证减少患者背心式机械排痰中对呼吸道的伤害。背心式机械排痰的操作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及时通过漱口进行口腔的清洁。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PaO2、SaO2情况

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呼吸频率、PaO2、SaO2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采用背心式机械排痰结合雾化吸入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PaO2、SaO2情况,明显优于仅采用雾化吸入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2.2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亦被称为慢阻肺(COPD),属于典型的破坏性肺部疾病[2]。临床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予以预防和治疗,该疾病虽然属于气道方面的疾病,但严重时对患者全身系统亦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会出现慢性的咳嗽,甚至会跟随病程的发展成为终身不愈的病症,尤其晨间和夜间的咳嗽尤为严重。在发生咳痰时,一般以白色的、泡沫性状的痰液为主,清晨排痰比较多。患者患病后,会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气短、喘息和胸闷等症状。必须要及时接受治疗和护理,避免病情加重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雾化吸入主要是利用高速的氧气气流,将雾化器当中的药物转化成雾状,令患者通过呼吸进入到呼吸道,达到呼吸道疾病治疗与护理的作用[3]。通过有效的雾化吸入,能够良好的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呼吸道炎症和水肿,亦能够稀化患者呼吸道当中的痰液,起到一定的祛痰作用[4]。临床常用的雾化药物有祛痰药物有沐舒坦、细辛脑、异丙托溴铵溶液等。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抽取药液,并对所有操作仪器均进行完全的消毒,保证清洁。患者雾化吸入完毕后,要对所有使用过的仪器进行再次清洁,一般将其侵入消毒液当中浸泡约30min,之后清洁并擦干,将其放回原处备用[5]。

除了雾化吸入以外,背心式机械排痰亦能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道起到一定的护理作用。人工扣背的排痰方式虽然能够促使患者通过其体表气流的震动,促使其支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而脱落。但是,叩击的力度仅局限于患者的体表层面,叩击的力量大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6]。背心式机械排痰根据胸部的物理治疗原理,即定位体位引流原理,产生的定向治疗力的垂直分力,能够产生振动,促使患者呼吸道支气管当中的痰液以及其他代谢物逐渐松弛和液化,最终通过患者的用力咳嗽顺利排出。就某一方面而言,人工手动排痰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当前临床部分人工手动排痰并不能够达到专业的排痰效果。同时,传统的手动排痰方法的排痰机制,主要是利用气流的振动,以及患者咳嗽的动作,促使患者细支气管内或者肺泡内部的痰液脱落而流入到气管,而后被用力咳出。一般情况下,人工的排痰方法比较费力,手背排痰时力量会因操作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均匀情况。对叩击的轻重亦难以有效的把握,由此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患者亦会经常感觉到不适。背心式机械排痰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产生叩击与振动等方式帮助患者排痰。其中,振动时能够使患者的支气管和淋巴管扩张,促使呼吸道的通过性增强,对分泌物的吸收逐渐增加。而叩击则能够将脱落的粘性分泌物击碎,并利用水平力推动分泌物定向移动而排除。由此可见,背心式机械排痰能够代替传统的人工扣背排痰方法,帮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及体弱患者增强其自身的排痰能力,改善肺部出现瘀滞的血液循环状态,并且逐步改善患者肺功能,加强其自身的氧气交换[7]。

单纯的采用雾化吸入与背心式机械排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效果均比较有限。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将雾化吸入和背心式机械排痰相互结合,能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道起到更加良好的护理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8]。

本次研究当中,用背心式机械排痰结合雾化吸入的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8.00%,仅采用雾化吸入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背心式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秀敏.有效吸痰配合雾化吸入在COPD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04(03):169.

[2]王志赏.有效吸痰配合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护理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6(02):22-23.

[3]陈莉霞,彭淑华,李睿.护理干预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9(03):3-6.

[4]曹小川.间歇性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J].微创医学,2015,10(02):255-256.

[5]王进.机械排痰配合雾化吸入在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8(45):231.

[6]刘冬梅,朱莹.机械排痰联合雾化吸入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02(22):60-63.

[7]李淑琴.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05(05):114-115.

[8]周岚.护理干预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患者呼吸道雾化吸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7(9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