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哮喘的药物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及研究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治疗哮喘的药物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及研究新进展

孙少贵

孙少贵(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哮喘的药物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及研究新进展。方法抽取在我院诊治的哮喘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根据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者41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6.4%。结论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遗传因素严重影响着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只有具体分析患者的遗传因素,根据其多态性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治疗,才能有效缓解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急性发作的频数,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

【关键词】哮喘药物遗传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185-02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的高反应性直接相关[1],特应性体质在其发病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2],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一般资料

抽取的56例在我院诊治的哮喘患者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5~35年,平均17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2治疗方法

分析患者的相关遗传因素,根据其具体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等情况,分别采用沙丁胺醇混悬液,吸入用特布他林气雾剂或混悬液,氨茶碱针或片剂,多索茶碱针或片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甲泼尼龙针,地塞米松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泼尼松片,及糖皮质激素和β受体激动剂混合制剂,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等药物治疗。

3结果

经过积极合理的药物治疗,根据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者41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6.4%。

4讨论

4.1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哮喘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肺部听诊未闻及哮鸣音。显效—哮喘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听诊哮鸣音较前明显减轻;有效—哮喘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肺部听诊仍可闻及哮鸣音;无效—临床哮喘症状无明显变化,肺部听诊哮鸣音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pide;总例数×100%。

4.2治疗哮喘的几种主要药物的作用及其与遗传因素关系的最新进展分析:(1)糖皮质激素: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其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强大、起效迅速,能够缓解哮喘症状、减少其发作、改善肺功能[4]。糖皮质激素能够结合基因片段的C端,在其受体改变构型后传导信息,导致核易位,从而使基因与激素受体的二聚受体和类固醇反应基因的糖皮质激素识别序列结合,完成基因转录[5]。(2)β受体激动剂:不仅具有扩张支气管,松弛气道平滑肌,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喘憋症状的作用,还具有对免疫系统和炎性介质的广泛调控作用。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并促其发挥作用,其效应的强弱及耐药性的产生与不同个体的基因差异有密切的关系。β受体由染色体5q31-33上的无内含子基因编码,其中可被取代的碱基有9个,对药物作用产生影响的主要是l6、27、164位上的氨基酸所发生的改变。164位上的氨基酸改变能够降低效应器与腺苷环化酶的偶联,从而减弱其疗效,而l6与27位上的氨基酸改变所具有的平衡性能够引起其疗效的改变[6]。(3)茶碱类药物:具有扩张支气管、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起效较慢,不良反应较少,不易产生耐药性。茶碱类药物能够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磷酸二酯酶有复杂的基因编码,其4型基因变异对呼吸道张力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5]。

总之,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遗传因素约占48%~79%[7],严重影响着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只有具体分析患者的遗传因素,根据其多态性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治疗,才能有效缓解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急性发作的频数,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陆再英.支气管哮喘[A].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1-3.

[2]张丽娜,陈萍.支气管哮喘靶向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7.8(4):411-414.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2008,31(3):177.

[4]PorpodisK,PapakostaD,ManikaK,etal.Long-termprognosisofasthmaisgood—a12yearfollow-upstudy.Influeceoftreament[J].Asthma,2009,46(6):625-631.

[5]曾其毅.遗传性因素在哮喘治疗中的研究新进展.《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年第1O卷第4期:205.

[6]ScottMG,SwanC,Wheat1eyAP,etal.Identificationofnovelpolymorphismswithinthepremoterregionofthehumanbeta-2-a-drenergicreceptorgene[J].BrJPharmaco1.1999,126:841-844.

[7]PintoLA,SteinRT,KabeschM.Impactofgeneticsinchildhoodasthma.JPediatr(RioJ),2008,84(4Supp1):S68-S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