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创设问题情景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初中物理课堂创设问题情景的艺术

蒋海云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第四中学蒋海云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他们在课堂上都喜欢表现自己,可自我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我总结出下面四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内容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又如,在讲授“声音产生的原因”内容时,可以在扬声器上放几个用彩色纸做的小纸球,扬声器不发音时,彩色球不跳动;扬声器发音时,小彩球跳动起来。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以及所关心的科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我们实际生活相关,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例如,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如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静止的树木向后退呢?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用手捧起来一看却都是无色的?为什么助跑一段距离会跳得更远一些?乒乓球拍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神舟”八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在相对比较枯燥的单元或综合复习时,如果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就可使复习效果显著增加。

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惯性定律”内容时,可先提问学生:力是否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等,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

再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教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这种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

四、通过读文章、讲述有趣的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例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

再如,在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但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又如,在讲“杠杆”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祖先早在商朝时代就知道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省力的劳动工具——桔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普遍使用杠杆和天平了。而在国外到了公元200年才有了杠杆,此时我们已能制造称几百斤的大秤了。事实证明了我们民族的聪慧和创造力,说明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好物理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