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德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德育之我见

张如训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44430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要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语文是思想教育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切切实实地卓有成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思想认识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就是注意挖掘教材资源,在克服说教式的为德育而德育渗透的做法,要做到对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渗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性质也决定了学科教学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教育性质。《锄禾》、《小黄鸡的故事》、《看雪》、《骄傲的孔雀》、《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的“五爱教育”,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做到从我做起和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在课文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细心地认识社会,去寻找美、歌颂美和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和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美的人并写成文章讴歌美。这种让学生既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思想,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三、在阶段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普遍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方面,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的各段重点,突出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家乡)、传承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教育,让德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四、在行为引领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思想方面,都是靠自己在平时的努力,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为了使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教学时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言行,自己反馈自己,教育自己。

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努力为“四化”做贡献;雷锋叔叔生活朴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阮文发单脚跳几十年扑在教学中,默默奉献……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劳动、贪图享受、不能独立自强等不良习惯,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好思想。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灌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激不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的事迹后,就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小雷锋”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纷纷表示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活雷锋,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助人为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教书育人,一要教给知识,二要教育思想,我们要把二者紧密配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