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医学影像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冯冲1赵微2刘春风1张凡2孙平2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157000

2牡丹江医学院157000

摘要: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悉临床操作技能的医学影像医生,关键因素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针对康复医学专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

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来源是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首先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提出,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随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视,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医学教育中也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念,但对其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措施等诸多问题并不明确。本文就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多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老师是来自其附属医院或相关教学医院的医生,承担基础课的教师是基础医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临床医生主要是以医疗和科研为主,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对于专业的教学培训和学习用时较少,缺乏专业系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转化能力、传授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需要更进一步提高。他们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技术更为熟练,但是对于写作教案、制作设计课件、如何进行课堂分配、教学方法的总结等方面研究得比较少。基础课的教师,在本科毕业前,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没有系统地完成临床实践学习,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基础医学的研究,缺乏临床经验,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即使具有很深的造诣,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能完成现象→机制→对策→效果→评价→根本原因→拓宽应用,常在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的教学评教、教学督导等反馈结果来看,普遍反映的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青年教师都比较乏实践手的能力、结果实际案例教学的能力等等,实训教学时的指导水平不是很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的中年或者资深的专任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感也很强,但是长期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进行进修和实践锻炼,实战经验跟不上,不能及时补充先进前沿的新知识新经验。医学专业出身的医学教师属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相对薄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1对“双师型”医学影像学教师的内涵认识不够。

按照传统观念,认为“双师型”教师即为“技师+教师”,就是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师资格证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师。这种观点仅关注了“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外在资格条件,将医学影像学所必须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等同于资格证书的取得。事实上,资格证书的取得是通过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考试的途径而获得。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则来自于医学影像学,在参与实际质量活动中产生的理论和经验的升华。拥有系统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不一定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未必具备完善系统的理论知识。

1.2“双师型”医学影像学教师的行业经历不足。

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影像承担医疗任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效果普遍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由于繁重的医疗任务和授课任务,科研方面的工作也又有待一步加强。就部分学校医学影像学系的专职教师为例,每个专职教师均承担了医院的医疗工作,由于医院工作繁忙,主要工作重心偏向医院临床科室,忽视了自身理论与科研的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师重临床轻教学,参与教学的教师往往并不是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执业医师,与“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针产生冲突。

二、医学影像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加强“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体系,为形成有专业特色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本出发点是强调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双师型”教师并不等同于“双证型”教师,前者强调的是实质合一后者强调的是形式合一。本人认为,对“双师型”教师的正确理解,应该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的教师。

2.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升。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种:一是在校内为教师提供实训、实验场地,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定期指派专业教师赴校外实践平台进行临床实践锻炼,或从临床一线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三是针对医学院校新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中大多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考虑将这一部分高学历教师与临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团队,一方面由临床专家指导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申报高级别、高质量的课题。

3.依托医学实习基地进行培训。

医学院校可每年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医学实习基地相关科室进行期培训,类似临床医生赴其他医院进修的情形。培训时间不宜过久,一般定为3-5个月,培训进修的费用由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承担。

总之,“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本科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医学师资队伍水平,为培养出适应临床需要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师资保障。治校兴业,人才为本;百年大计,成功在人。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强国需强教、强教先强师。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力量,“双师型”素质教师则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也是现代高职教育模式的必然需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比较复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师资队伍实践技能的要求,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已经成为事关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和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