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腹盆腔结核误诊12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女性腹盆腔结核误诊12例分析

顾霞

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11

关键词结核,女性生殖器/诊断:误诊:卵巢肿瘤/诊断

我院妇产科1986~1998年共收治腹盆腔结核43例,误诊12例。误诊率27.9%,误诊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现对误诊原因讨论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1~57岁,平均33.6岁,其中40岁以下10例(88.3%);既往有结核病史2例(16.7%),有家族史1例;未婚1例,原发性不孕5例,继发性不孕3例,2例置宫内节育环,1例输卵管结扎。

1.2临床表现发热4例,其中高热1例,低热3例;消瘦3例;下腹坠胀7例;月经失调3例;痛经4例;腹泻或便秘、腹部柔韧感各3例。全组均可在腹盆腔触及包块,最大如孕6个月,最小6.0×4.0×3.5cm,界限较清7例,不清5例;有移动性浊音1例。

1.3辅助检查白血细胞>10×109/L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8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例,胸部X线摄片有结核病灶1例。B超检查提示卵巢肿瘤10例,其中囊肿7例,混合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例;腹腔畸胎瘤1例;盆腔占位性病变1例。

1.4术前诊断及手术所见本组有11例术前诊断为卵巢肿瘤,其中恶性肿瘤1例;另1例诊断为盆腔脓肿。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7列腹膜水肿、增厚约0.8~1.5cm,质硬而脆,布满散在灰白色或乳头状结节。有腹水7例,腹水量>600ML1例,﹤600ML6例;腹水呈淡黄色5例,淡红色及黄色脓液各1例。所有病例大网膜、肠曲及子宫附件广泛黏连,形成大小不等的包块,多处可见干酪样坏死组织。5例作粘连松解术,7例因粘连致密,未作松解,予腹盆腔注入链霉素1.0g。术中取腹水检查,4例找到抗酸杆菌。1例取活组织快速冷冻切片检查,其余11例取活检,病理均报告为盆腔结核。

1.5治疗及随访术后均采用四联抗结核全程化疗方案治疗,发热症状一般在15天左右消失;腹坠痛最短15天,最长在1~3个月消失;4例包块在2个月明显缩小或消失,6例在3个月内消失,最长的2例在4.5个月消失。1年后随访,11例未见复发,1例因发生异位妊娠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结核病灶已钙化。

2.讨论

2.1腹盆腔结核可在腹盆腔形成包块,并常与肠管、子宫、附件结核并存,另外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本组多数缺乏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而专科医生偏重考虑本科疾病,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型、粘连型、干酪型、急性腹痛型、慢性腹痛型、隐匿型等多种临床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考虑是结核,甚至轻易排除结核;其次,受某些辅助检查的影响,未对病史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本组10例B超检查提示卵巢肿瘤,1例提示腹腔畸胎瘤,临床诊断时过于依赖这些结果致误诊。

2.2关于腹盆腔结核形成的包块,多数学者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而笔者认为目前已有可靠有限的抗结核药物,如已确诊,可采用几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化疗观察,或可免除手术。因腹盆腔结核本身就存在广泛的粘连,手术分离势必加重粘连,甚至引起感染扩散,使病情加重,本组12例在剖腹后因考虑结核而未手术切除肿块,术中放置抗结核药物,术后采用正规抗结核治疗后,肿块躲在2~4个月消失。

2.3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现提出以下几点,供同道参考:①详细询问病史。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有时患者仅注意新近加重的病情,而对以前轻微的症状不注意。故接诊时应祥细询问有无盗汗、消瘦、不规则低热史及与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史。女性患者还应详细询问有无不孕、月经失调史。②询问腹痛的性质。该病的腹痛多见于右下腹及脐周常为持续性隐痛,有时表现为胀痛及坠痛,排便后可缓解。③结核性包块多由大网膜、肠系膜、肠壁、子宫附件广泛粘连聚集而成,肿块大小常随肠管充气、排气而有所改变,叩诊时呈鼓音。④大便性状的改变,腹盆腔结核常科累及大小肠,引起肠壁破溃形成溃疡,从而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有时可有粘液及脓血便;有时由于粘连使肠蠕动减弱,患者可出现便秘,也可腹泻予便秘交替出现。本组有上述症状3例(25%)。⑤X线摄片检查。本组术前X线胸部摄片时仅发现1例活动性肺结核,而术后复查X线胸片,发现7例有陈旧性结核。此提示我们行X线胸片检查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⑥实验室检查。粪便集菌及腹腔渗液找到抗酸杆菌可确诊,对女性阴道不规则流血者可作诊刮术行病理检查。另外,红细胞沉降率及结核菌素试验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有条件的医院,应选择性使用腹腔镜,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