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导医实施感动服务的研究王道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门诊导医实施感动服务的研究王道芳

王道芳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目的:对门诊导医实施感动服务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将800例患者依据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导诊,观察组用感动服务导诊;将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形象感觉、门诊环境、咨询服务、就诊等候、来院复诊等项目评分均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依据服务对象需求为患者及其家属实施感动服务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门诊导医;感动服务;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007-02

Studyontheimplementationofmovingserviceintheoutpatientclinic

【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thesatisfactionofoutpatientswithmovingserviceinoutpatientdepartment.Methods800casesofpatientsaccordingtothetimesequenceispidedinto:controlgroupusingconventionalmethodtoguide,theobservationgroupwithmovingserviceguide;thetwogroupsofpatientswiththedataafterfinishingaretrospectiveanalysis.ResultsThescoresofserviceattitude,imageperception,outpatientenvironment,consultationservice,waitingfortreatmentandvisittothehospital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all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Theeffectofmovingserviceforpatientsandtheirfamiliesisbetteraccordingtotheneedsoftheserviceobject.

【Keywords】Outpatientguidancemedicine;Movingservice;Patientsatisfaction

医疗机构中的主要构成人员为医务人员,其与设备及物资、信心等要素构成有机整体,并于各项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医院文化特质及其文化。门诊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窗口,经此提供各项医疗服务为患者,其各项工作的实施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故其服务水平的提升尤为关键。本次研究旨在对门诊导医实施感动服务的效果作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12月接收的患者800例纳为对象,将其依据时间顺序分为2017年1月—6月为对照组400例,男性276例、女性124例,年龄为20~63岁,均值为(38.19±5.75)岁;2017年7月—12月为观察组400例,男性284例、女性116例,年龄为23~61岁,均值为(38.57±5.62)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础数据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实施常规方法导诊。

观察组: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及其相关需求实施感动服务导诊:(1)组织培训。对门诊导医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感动护理理念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知识,通常护理职业的人文精神尤为关键,其强调以尊重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及精神。依据门诊导医的实际情况进行各方面知识宣教,使其明白感动服务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并懂得感动服务对医疗机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适应现代医患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探寻期间持续变化的需求,能够积极的创新服务工作,使得导诊服务超过患者的需求[1];(2)服务流程。通常感动护理并无规定的模式及标准,其强调工作人员积极、主动、诚恳地为患者提供相关服务,并不断将此理念与护理程序充分结合,使得工作流程更加强调人性关爱语言及行为,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健康宣教内容,将服务技巧融入其中,使导医自身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引导其时刻反省自己的工作,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导诊工作更为有效;(3)个性化服务。予以患者个性化VIP服务,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后为其制定最佳个性化就诊方案,将患者的各项资料详细录入计算机中,确保临床治疗时能够全面连贯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资料。让患者从开始咨询就诊到治疗完毕整个过程中都感受到导医的耐心、诚恳,并建立VIP服务通道,使其检查、治疗以及交钱与取药等项目均享受到优先待遇,使其就诊等候时间缩短[2];(4)绿色通道。要为特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比如行动不便的患者要提供轮椅,亦或者是平车护送至对应科室中,并协助其做各项检查等;再者是将老、弱、幼、病情严重患者安排提前就诊;若患者需要转诊则先与相关专家沟通,并帮助其做各项就诊工作,使患者的转诊次数有效减少;就诊时出现紧急情况时要予以优先处理,导医需全程陪同、协助,并要以患者生命安全为重展开导诊,必要时将相关流程省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补办;如果患者需住院观察,则及时与患者及(或)其家属沟通,依据其实际情况协助其办理入院手续;整个导诊工作中需高度重视忍让、耐心、诚恳,有效避免期间发生医患纠纷的情况[4]。

1.3效果判定标准

护理质量以本院自拟患者对各项门诊导诊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共分六个子项目(服务态度、形象感觉、门诊环境、咨询服务、就诊等候、来院复诊),各项目总分值为100分,得分值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感动服务干预后得出:观察组患者对服务态度、形象感觉、门诊环境、咨询服务、就诊等候、来院复诊等方面工作的评分均高,其以高质量门诊导诊工作获得极佳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见表。

3.讨论

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次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对医疗机构的各项服务工作要求亦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需高度认识此方面问题,并懂得护理工作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培养并提高其服务竞争意识,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不断追求,并于实际工作实施中提高自我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以确保各项护理服务全面、科学、专业[5]。医疗机构需不断改革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创造性护理服务,尤其是门诊导医的导诊工作,其更应注重工作模式的改变及创新,以此窗口为医疗机构树立良好的声誉。本次研究对门诊导医相关工作作分析总结,并对其结合感动服务实施的各方面情况作探讨。

感动服务属前瞻性服务理念的一种,强调医护人员以自身知识及爱心、技能前瞻性地满足患者的各方面潜在需求,确保各项工作实施更为人性化,以触及、打动患者的内心深处。此项护理服务模式属满意服务高级形式之一,反映着整体护理中各项护理服务均以患者为中心。有资料显示:感动服务具有极佳的门诊工作应用价值,其所获实施效果亦佳。感动服务属于医疗机构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通常医疗机构中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及服务,使其中参与者均获得相关益处,对医疗机构内部、患者均有益;感动服务更与和谐护患关系建立息息相关,此项服务过程中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使其各项生理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并强调医疗机构着眼于患者自身展开各项护理工作,让患者的潜在心理需求得以充分满足,使爱心传递彻底解决医患纠纷方面的问题;医疗机构可通过感动服务的实施,激发医护人员的潜在能力,随之提高各项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亦随之增强,医院与患者可共获利。故感动服务在门诊导医导诊中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极佳。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接受感动服务导诊,其中各项内容均引用了营销业中的感动服务理念,以科隆博士精辟位阶图将人的感知及期望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预期境界,强调患者希望达到的基本目标;第二层次为满意境界,主要是患者满意的相关基本服务项目;第三层次为惊喜境界,是患者对提供的相关服务工作觉得意外、惊喜。常规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提供标准化服务,导医导诊时思维局限于各项常规护理活动中,通常均是依据患者病情实施各项护理操作,主要是促使患者机体的康复,通常患者对此种护理服务的感知及期望值呈第一或者第二层次,即基本预期境界或者满意境界,与惊喜境界相差甚远。而感动护理强调予以患者个性化服务,护理工作人员思维均已打破常规思维局限,呈超常思维状态下展开各项护理活动,感知患者的潜在需求,并根据其病情状况,注重患者精神与机体的全方位康复。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各项导诊工作的评分均高,获得极佳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

综上所述,门诊导医实施感动服务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莫水芳.感动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160+162.

[2]高志.人性化服务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7):214-215.

[3]王彬.人性化服务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9):129-130.

[4]董卫红.优质护理服务在外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2):75+78.

[5]李莉.感动服务在儿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