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浅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诊断

张丛涛

张丛涛

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中心卫生院264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6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多数以上消化道为主,在病例资料研究分析中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而下消化道出血则以肿瘤比较多见。通过对消化道出血病症的原因分析,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溃疡肿瘤诊断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也是多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这种病症病情急,变化快,死亡率是3.6%—21.0%,在老年及高危人群中死亡率高达40.0%。搞清楚消化道出血病变部位很重要,决定着治疗的手段和疗效,处理不及时常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为进一步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根据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3月收治的6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了病症发生的原因,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一、病例资料与诊断方法

1.1病例资料

全组共65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24—72岁,中位年龄54.5岁。因呕血就诊者12例,因黑便或便血就诊42例,因同时呕血和黑便就诊者6例,否认呕血或黑便史,以腹胀等原因就诊者5例。

a)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排除因口、鼻、呼吸道疾病出血吞入食管及药物、食物造成的大便变黑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胃镜或纤维结肠镜),必要时履行病变部位活检。对内镜未明确病因者,进一步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3例)、胶囊内镜(5例)或剖腹探查手术(2例),直至明确病因,对于肿瘤性病变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证实。经过以上程序仍未明确出血原因者,列入不明原因。

二、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出血部位在空肠曲氏韧带以上时,临床表现为呕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时间较久,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呕血的颜色是鲜红色。黑粪或柏油样粪便表示出血部位在上胃肠道,但如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鲜红色;在空、回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小量渗血时,也可有黑粪。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可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淤滞于腹腔骨脏与周围组织,使有效血容量锐减,严重地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终于形成不可逆转的休克,导致死亡。在出血周围循环衰竭发展过程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黑朦或晕厥;皮肤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低下,加之老年人常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等老年基础病,虽出血量不大,也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了死亡危险因素。

三、结果

3.1消化道出血的部位

65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42例位于上消化道,23例位于下消化道,分别占64.6%、35.4%。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部位,占54.8%(23/42),其次是十二指肠及胆道、食管。小肠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部位,占56.5%(13/23),其次为结肠、直肠及肛周。

3.2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在对65例病例研究中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肿瘤常见。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和炎症性病变,其中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本诊断程序仍未明确出血原因。

四、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亦属此范围。Treitz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本组资料占64.6%。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男性防病率高于女性。男性多见可能与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及劳累等多种因素有关。

4.1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临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其引起的病因比较复杂,不同的消化道部位出血原因有差异。尽管强有力的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但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中青年人,可能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压力大、身体易感性有关。老年人则以胃溃疡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胃黏膜退行性病变,自身防御能力变差,易受损害;动脉硬化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加之患者心功能下降,胃黏膜淤血、缺氧,影响到黏膜的再生修复;此外,老年人常因有心脏、脑血管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可加重或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病因。近年来,随着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广泛应用,大量饮酒及肝炎患者的增多,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出血有增多趋势。此外,研究中发现,肿瘤在老年患者占较大的比重,这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吞噬细胞功能减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胃黏膜退行性变、腺体萎缩等都有关系。

4.2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在整个消化道出血中比例相对较小,本组资料占35.4%。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来源于结肠和直肠,小肠出血仅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0%—5.0%,结肠肿瘤和息肉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血管病变和憩室引起的出血比较少见。在国外,憩室和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病因,其次是炎症性肠病和肿瘤。国内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其中大部分源于小肠。肠道炎症性病变、肠道息肉和外科手术后出血是其次的原因,血管性疾病、憩室、肛门直肠病变是相对少见的原因。

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虽有许多诊断方法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但少数病例仍存在诊断难度。内镜检查是首先诊断措施,可以清晰地观察消化道病变,必要时取活检做病理检查,诊断阳性率高。在常规胃肠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因,尤其是怀疑小肠出血时,可进一步履行DSA或胶囊内镜检查,肿瘤性病变多需手术病理证实。

由于消化道出血原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本组资料有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上述检浅层病变愈合,未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仍未明确出血病因,可能由于患者就诊较晚、黏膜正的出血灶已消失或检查方法的缺陷等因素所致。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总结摸索出一些消化道出血原因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提高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在英,钟南山.消化道出血.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2007.10

[2]陈洁.1431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上海医学.2005,28(7):58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