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浅谈

肖红卫

祁东县鸟江镇卫生院湖南祁东421600

【摘要】湿疹是皮肤科较为常见、多发的一种过敏性疾病,通常伴有瘙痒剧烈、对称分布以及易反复发作等特征,中医称之为血风疮、湿疮等,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湿疹的病因十分复杂,通过由多种内外因素所致,且多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湿疹,关键在于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辨析湿疹的病因病机,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本篇论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对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与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湿疹;临床经验

湿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易为慢性、皮疹多样、反复发作以及有渗出倾向为主要特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医称湿疹为“血风疮”、“浸淫疮”、“湿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丘疹、红斑、糜烂、水泡渗出以及瘙痒等,《医宗金鉴》中称,“遍身生疮,瘙痒无度,形如粟米,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指的便是湿疹[1]。

1.湿疹之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湿疹是由风、湿、热之邪内侵所致。急性湿疹患者,通常以湿重为主;而慢性患者一般伴有血虚之证,湿疹的诱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多食生冷或者甜腻之物、季节因素、久居湿地、嗜酒或者是过食膏粱厚味等。湿疹的发病机制为,脾湿内蕴,流溢肌肤,再加上风邪外袭,久郁化热,导致营卫气血运行失畅,从而致病,久病而伤阴耗血,导致肌肤失养、血虚风燥,从而呈现出全身皮肤干燥之病变,且多为慢性病变。

2.湿疹之辩证施治

2.1血虚风燥型湿疹的辩证施治

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多为湿疹反复发作,病程相对来说较长,通常是由于刺激或经常搔抓,而导致皮损色暗肥厚、并呈现出苔藓样变,有的脓痂不敛,有的脱屑、有的皲裂、有的呈现出扩散性色素沉着,有的痂皮覆盖伴少许溢液,又或者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2]。腰酸肢软、神情萎靡、脉沉细、舌质偏红,且苔白,则多考虑为慢性湿疹。中医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以除湿止痒、养血息风为主。

对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可应用首乌四物汤予以治疗,药方如下:首乌藤30克、鸡血藤30克、茯苓20克、当归15克、蝉蜕15克、防风15克、知母15克、白蒺藜15克、地肤子15克、赤白芍12克、胡麻仁12克、生地黄12克、玄参12克、熟地1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在此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皮损干燥、脱屑者,加用石斛、玉竹、麦冬;对于皮肤粗糙、肥厚者,加用益母草、丹参;对于夜间瘙痒加剧、失眠多梦者,加用生牡蛎、生龙骨、夜交藤,且生牡蛎需先煎。

此外,对于慢性湿疹患者来说,肌肤失养、血虚风燥之症候虽然是慢性湿疹的主要表现,但湿毒蕴结仍不可忽视。基于这样的原因,若首乌四物汤加减方对血虚风燥型湿疹患者的辨治疗效不佳,则必须注意合理运用祛湿、健脾药物,如佩兰、藿香、滑石、炒白术、泽泻以及茯苓等。

2.2湿热内蕴型湿疹的辩证施治

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情较短,且易复发,易转化为慢性湿疹。症见瘙痒剧烈、皮损潮红、皮损肿胀、渗出显著、浸淫遍体、糜烂结痂,且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脉滑数,舌质偏红,且苔黄厚腻,则多考虑为湿热内蕴型湿疹。中医治疗湿热内蕴型湿疹,以祛风止痒、利湿清热以及清肝泻火为主。

对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可应用龙胆泻肝汤予以治疗,药方如下:车前子20克、泽泻20克、龙胆草10克、刺蒺藜15克、防风15克、蝉蜕15克、地肤子15克、炒黄芩12克、炒栀子12克、生地黄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当归尾6克。在此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瘙痒剧烈者,加用苍耳子、白鲜皮;对于壮热口渴者,加用知母,生石膏,且生石膏需先煎;对于皮疹鲜红者,加用赤芍、丹皮。

此外,在对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的过程中,需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湿遏热阻的化解难度非常大,对湿遏热阻证患者,为避免其中焦虚寒,忌大剂量应用苦寒之品[3];第二,对湿热内蕴型湿疹患者,必须注重给湿邪以出路,也就是说需利小便,可应用泽泻、车前子、茯苓等药物。

2.3脾虚湿盛型湿疹的辩证施治

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通常是由湿热内蕴型湿疹迁延所致,基于这样的原因,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多为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不愈。症见糜烂渐敛、滋水渐少、红肿渐退,但脱屑、丘疱疹尚存,且通常伴有面色萎黄、腹胀纳呆、大便溏薄、腿脚浮肿等症状,脉滑或缓,舌淡水滑、苔白且腻,则多考虑为脾虚湿盛型湿疹。中医治疗脾虚湿盛型湿疹,以健脾祛湿为主。

对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可应用消风散合并参苓白术散予以治疗,药方如下:蛇床子20克、苦参20克、蝉蜕20克、防风20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党参20克、山药20克、莲子肉15克、陈皮15克、扁豆15克、薏苡仁15克、砂仁10克、焦三仙10克、甘草10克。在此药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对于纳差腹胀者,加用焦三仙、苏梗;对于皮肤肿胀者,加用玉米须、冬瓜皮;对于头重如裹者,加用佩兰、鲜藿香;对于乏力倦怠者,加用黄芪;对于渗水不止者,加用马齿苋、黄柏、生地榆,煎水冷敷患处。

此外,对脾虚湿盛型湿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的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胃、健脾除湿。除湿也就是健脾,患者脾健之后湿自然能够去除。

3.讨论

对于湿疹患者来说,其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均存在着风、热、湿毒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基于这样的原因,祛风、清热、利湿,是中医治疗湿疹贯穿始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需侧重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对这3种治疗方法进行灵活运用。与此同时,在对血虚风燥型湿疹、湿热内蕴型湿疹、脾虚湿盛型湿疹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活血化瘀法进行酌情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湿疹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使肌肤通透性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脉络皮肤功能恢复;其次,可活血止痒,有利于得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最后,可开气血之闭,从而可以促进湿毒的化解,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活血化瘀法进行酌情使用,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此外,对于耳部、手部、乳房、外阴等特殊部位的湿疹,切忌以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简单地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套用[4]。这些特殊部位的湿疹,虽然多属于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病程缓慢,但若将其归属为血虚风燥型湿疹进行辩治,则疗效并不理想,如果皮损表面有痂屑,且与正常肤色相比较红,则应辨为湿热内蕴型湿疹,结合经脉循行,治疗宜以化瘀止痒、清肝利湿为主。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湿疹是由风、湿、热之邪内侵所致。中医治疗湿疹,关键在于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辨析湿疹的病因病机,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

参考文献:

[1]翟烨,张丰川,姜玉,林玮华.中医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浅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06:2199-2201.

[2]杨艳平,吴嘉瑞,崔雅军,刘丽琴.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湿疹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03:41-44.

[3]任继刚,申治富,罗薇,刘旭光,钟枢才.钟枢才教授内外合治法治疗湿疹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5,22:68-69.

[4]宋海祯,黄莺,陈华全,周发忠.近10年中医药治疗湿疹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4,07:612-614.

作者简介:

肖红卫性别:男出生年月:1978年1月籍贯:湖南祁东

工作单位:祁东县鸟江镇卫生院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师邮编:4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