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吸引(VSD)联合湿性敷料用于骨科大面积压疮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负压吸引(VSD)联合湿性敷料用于骨科大面积压疮的疗效观察

刘克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骨科重庆400084)

【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湿性敷料对骨科大面积压疮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纳入研究的25例病人30处慢性伤口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实施评估一清创一填塞一负压吸引4步骤处理伤口。根据伤口情况先行外科清创处理,选择合适湿性敷料填塞,联合应用负压技术,24h持续吸引。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周、第2周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负压吸引联合湿性愈合在治疗14d后,病人伤口基底黑色组织完全消失,红色组织由治疗前的45.81增加至89.38。经综合治疗后,患者创面面积、伤口深度在治疗第1周、第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湿性敷料对骨科大面积压疮愈合具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负压吸引;湿性敷料;骨科;压疮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071-01

骨科患者由于制动时间长,很容易由于局部组织受压,持续缺血、缺氧而产生压疮。负压吸引技术(VSD)已经逐渐成为目前治疗压疮的有效方法,而湿性愈合理论也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领域[1]。为此,我科采取负压吸引技术与湿性敷料联合应用的方法,用于治疗大面积压疮,取得了肯定疗效,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标本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25例骨折合并压疮的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4.7岁。入组条件:创伤累及皮肤及皮下全层,伤口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愈合或延迟愈合时间超过1个月。

1.2研究方法

测量伤口面积及深度,根据伤口大小裁剪敷料,将裁剪好的湿性敷料填充或覆盖于创面上,确保材料与创面充分的接触,不留无效腔。将梯形连接管远侧端深入伤口,引流孔部位置于湿性敷料中,用透明膜敷料封闭伤口及引流管,将敷料其余部分无张力地粘贴在病人皮肤上,封闭形成密闭空间,外观见透明膜紧贴在皮肤上,呈塌陷状态,调节负压,间歇吸引[2]。根据渗液情况及时换药,一般3d~7d更换1次[3]。病人离床活动时给予负压瓶维持负压吸引,以保证吸引效果。视创面情况停止负压吸引,湿性敷料覆盖继续治疗,待肉芽组织覆盖伤口后,根据创面大小行Ⅱ期缝合或外科植皮。

1.3结果判定

每次处理伤口后及时填写伤口评估单,详细记录伤口的面积、颜色、渗液颜色、渗液性状、渗出液与敷料的关系、有无异味及其他异常情况存在。统计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伤口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从进入研究算起,累计至肉芽100%覆盖伤口时间为(18.92±10.64)d;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好,无不适主诉,无不良反应。23例病人28处伤口愈合,治愈率为92.0%。病人治疗前、治疗1周及第2周伤口变化情况详见附表。

3.讨论

负压技术是利用可控性的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连接管与伤口相通,封闭伤口,使之形成密闭的真空环境,同时以透明膜覆盖,隔绝空气,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伤口暴露加重感染。通过增加组织灌注、减轻局部组织水肿等促进伤口早期愈合[4]。局部组织在负压状态下,微循环灌注量增加,有利于肉芽组织形成并健康生长。同时,可以减少细菌繁殖,避免组织膨胀;另外,在密闭状态下能使伤口周围组织湿润,利于上皮组织爬行[5]。

湿性泡沫敷料是由亲水能力极强的羧甲基纤维钠颗粒的海藻提炼纤维而成,具有超强的吸收能力,能使伤口保持湿性环境,同时具有抑菌效果,有利于健康肉芽组织生成;Safetac软聚硅酮黏胶专利技术敷料不粘连伤口,即使是渗液已开始干燥的伤口去除时仍然无痛,能够避免换药时由于伤口撕裂产生的二次损伤及剧烈疼痛,病人感觉舒服。如何选择合适湿性敷料至关重要,应用湿性敷料之前要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处理,去除腐肉及坏死组织。清创后根据创面的性质、大小和形态裁剪敷料。

本次研究显示,经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湿性敷料治疗后,患者平均伤口面积、平均伤口深度及基底组织性质在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湿性敷料对骨科大面积压疮愈合具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0-1052.

[2]刘燕平,赵超男,周淑青,等.应用湿性愈合疗法治疗压疮.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9(10):621-622.

[3]张向程,韩雪松,韩喜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臀部大面积褥疮感染[J].牡丹江医学报,2016,30(2):75-76.

[4]姚元章,黄显凯,麻晓林,等.负压封闭技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2014,4(1):9.12.

[5]李永忠,胡晓东,MorisTopaz,等.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35例汶川地震伤员创面的效果分析[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09,9(3):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