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辨识和预控

/ 3

电厂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辨识和预控

陈启胜杨玉坤

深能合和电力(河源)有限公司,广东河源517025

电厂是将自然界蕴藏的各种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的工厂。电厂运行人员是为了保障电力生产过程安全、环保、经济、可靠运行而配置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电力生产过程实时进行巡查、监视、调整、操作和控制,必要时进行事故处理,确保电力生产过程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他们和电力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可靠的人机系统。

1问题的提出

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由于运行人员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往往导致电力生产被迫中断,轻者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身伤亡。

2016年4月2日11时18分,某电厂2号机组跳闸,甩负荷602MW,事后分析原因为:运行人员在解除1号机组发变组检修工作票的安全措施过程中,准备拆除装设在1号发电机出口避雷器处的临时接地线,却走到了2号发电机出口电压互感器柜旁,拉出了2号发电机1号电压互感器B相小车,造成1号电压互感器B相断线及送至1号汽轮机DEH的两路功率信号异常,导致汽轮机功率不平衡保护动作,动作机组跳闸,经济损失达40多万元。在上述事件中,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最终导致运行机组跳闸,电力生产被迫中断。

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发布的信息,2017年,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事故53起,死亡62人。其中,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40起,死亡41人。按照事故原因统计:违反操作规程造成32起40人死亡,占到事故总起数的60%,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64.5%。在上述统计事故中,违反操作规程就是典型的不安全行为。

尽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都引发人身伤亡事故,但大部分电力人身伤亡事故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和冰山理论,要想控制住电力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对人的不安全进行辨识和预控,大幅减少甚至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2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辨识

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电力生产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在人机系统中,运行人员的操作或行为超越或违反系统所允许的范围时就会发生人的行为错误。这种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运行人员有意行为差错是指运行人员意识到自己的差错行为,或者叫做明知故犯。这种差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运行人员知道自己的操作行为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但出于特殊原因而发生的行为。如:运行人员为加快机组启动速度,没有到现场进行检查确认就启动设备;运行人员处理事故时,在生产现场奔跑等。从性质上说,此类行为也属于差错行为。另一种情形是运行人员无视规章制度,故意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有意差错行为,如:运行人员进入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或戴安全帽不规范;运行人员装挂地线前不验电、不使用绝缘工具;运行人员倒闸操作时没有执行操作票制度,没有唱票及复诵,没有监护人就进行操作;工作许可人在工作票上进行许可工作前,没有到现场检查确认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没有向工作负责人交待清楚安全注意事项。许多违反安全工作规程、运行规程的行为都属于这类行为错误。

无意行为差错是指运行人员没有意识到的差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差错发生后自己觉察到发生了差错而立即加以改正,如运行人员意识到模拟量调整目标输入错误后马上改正;另一种情形是发生差错后没有及时觉察到自己发生了差错,如运行人员在人机界面错停设备,声光报警发出都不能判断出故障原因,最终导致机组跳闸,有不少人机系统事故都是由这类错误造成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结合电力生产实际,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表现主要有: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误分、合断路器;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装挂地线前不验电、不使用绝缘工具;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开关);带地线送电;误入带电间隔;误(漏)开、关阀门(挡板);误(漏)投(停)辅机;误动、误碰设备;没有进行检查就启动设备;没有执行操作票制度,没有唱票及复诵,没有监护人就进行操作;操作时监护人不在操作现场或未严格执行监护职责;没有核对设备位置、编号就进行操作;没到现场详细检查设备或线路上是否有人工作及其它异常情况,就进行送电操作;未认真监视、控制、调整等。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未经许可解除保护;未经许可解除联锁;未经许可使用解锁钥匙等。

(3)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机组检修时,未经许可进入锅炉炉内、脱硫吸收塔内、压力容器内、原煤仓内、发电机腔室内;汽轮机检修时,未经许可上缸作业等。

(4)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进入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不穿安全鞋、不穿绝缘鞋等;进入噪声现场不戴耳塞;发电机气体置换时不带防护手套等。

(5)不安全装束:进入生产现场,辫子、长发未盘在安全帽内;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过肥大服装,如提拉发电机励磁碳刷时;氢系统工作时穿带化纤的衣服、穿带钉的鞋子等。

(6)其他:在电气设备、热力设备和电力线路上工作时,没有办理工作票,未履行许可手续,没有落实安全措施;工作许可人在工作票上进行许可工作前,没有到现场检查确认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没有向工作负责人交待清楚安全注意事项;用口头打招呼或口头转告等方式代替工作票和工作许可手续。

3运行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

运行人员有意行为差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行为,主要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有以下原因:存在麻痹思想,明知安全重要,却不重视安全;存在侥幸心理,明知有危险,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企图侥幸过关;存在从众心理,明知违章但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较高的个人能力避免风险;存在急躁情绪,求胜心切,急于将工作任务完成,往往有章不循,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从客观上来讲,管理的松懈和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给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运行人员无意行为差错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从内部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人的自身来展开分析,存在心理、生理、技术水平等原因。心理原因有:思想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过强、过分自信、轻信以往经验等;生理原因有:疲劳、身体不舒服、体力差、年龄等差异不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等;技术水平原因有: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或技能低、不熟练等。从外部条件分析,主要存在管理、教育训练、生产环境和社会等原因。管理原因有:不遵守、忽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相互配合不好等;教育训练原因有:未经培训就上岗、教育训练内容不完备、教育训练方法不当、教育训练的频率不完备;生产环境原因有:气候恶劣、上夜班、噪声过大、照明不良等;社会原因有:失恋、与家人发生争执、与领导、同事或朋友发生冲突等。

由于电力生产是24小时都需要有人工作的,因此电厂运行人员作息时间实行的是24小时轮班工作制,在这种工作时间安排下,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由于工作制度本身所导致的运行人员在疲劳状态下工作。睡眠是维持人体身心功能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但睡眠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认为8小时的睡眠,可以保证缓解人在一天工作后的疲劳,但倒班的制度就会使这一基本的人体生物钟所需要的必要的休息规律被打破,如夜班工作和人的正常生物钟相违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轮班工作的运行人员,常常会觉得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佳,这种情况会随着倒班频率增加、员工年龄的增长和睡眠环境的恶化而变得严重。睡眠时间的不足和睡眠质量不高,会使运行人员出现长期疲劳乃至过劳的状况。在过劳的情况下,运行人员很容易对工作产生厌倦、厌烦情绪。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运行人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低下,精神和体力状况也会下降,在工作中出现注意力涣散、心不在焉等现象。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最大,这是电厂运行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非常特殊的一面。

4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预控

无论从哪一角度进行分析,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有效地预控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应从人—机—环境—管理这个整体系统出发,提出相应的预控措施。首先,要为电厂运行工作挑选合适的人,使其更适合工作的需要,做到人—机匹配;其次,机器的设计、安装要符合人的生理要求,要达到“机宜人”;再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状态;最后,管理要到位,使得人—机—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最合适的人在最佳的环境里做最合适的工作,从而使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出现的概率达到最低。

4.1选择合适的运行人员

任何工作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的人能胜任工作,有的人却不能,因此存在着一个人与工作的适宜性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电厂运行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要求:①经医师鉴定,无妨碍工作的病症。比如,运行人员不能有色盲、恐高等病症。②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于工作。比如,运行人员连续监视不小于2小时,监视时不能分散注意力。③独立性较强,能单独进行工作。比如,能单人进行巡检工作、单人进行现场操作。④善于沟通,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⑤性格开朗,能与人和睦相处。运行工作多人需要相互协作完成。⑥情绪稳定,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比如,运行人员在处理事故时,能较好地保持内心的平衡。⑦有较好的生物钟调节能力,能适应倒班工作。比如,上夜班前要能睡得着,下夜班后要能睡得好。

4.2优化设计人机界面

电厂是复杂工业系统,不仅有大量的机器设备,还有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的特点是:人机界面复杂,即人机接口多样、人员多元化;信息复杂,即信息显示方式多样化、信息量大、信息变化快;动态特征复杂,即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复杂;操作复杂,系统主要运行特征为监视、确认和控制,应急状态下操作负荷数倍于正常的操作负荷。电厂运行人员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监视、确认和控制机器设备,组成了一个人—机系统,人机界面的好坏直接影响运行人员信息的获得和操作的绩效,这些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直接相关。好的人机界面,要符合运行人员的生理、心理特点,首先要保证运行人员能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比如不仅要有声光报警,还要能查询到详细的状态信息,以便运行人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其次要保证操作符合运行人员的生理特点和习惯方式,比如同类型的设备操作模块应设计成一致,启、停设备操作应有确认步骤;最后要保证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装置来保证人员和系统的安全,比如系统拒绝执行运行人员不安全的操作,并及时发出报警。

4.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里工作,能使人产生愉快的心情,减轻疲劳,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主要从选择色彩、控制噪声、合理照明、合理通风、人机工效等方面进行考虑。运行人员大部分时间是在集中控制室,面对着显示器进行工作,视觉疲劳主要应考虑集中控制室的色调,墙面应以黄绿色、绿色、蓝绿色、淡青色等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的色调为宜,另外集中控制室可以摆放一些绿色的室内植物。实验表明,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对人体的瞬时记忆和注意能力均有明显的危害,让人产生烦躁的情绪,诱发不安全的行为。集中控制室须采取隔声、消声、吸声等控制措施,把噪声控制在<60dB(A)。由于运行人员长时间监视显示器,集中控制室照明应合理布置,不伤眼睛,不过暗过明,既要有利于提高工效,更要减少或避免由于照明引起的事故和差错。集中控制室作为封闭的空间,应保证一定的新风量,温度、风速、湿度要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运行人员长时间监视显示器,摆放显示器的控制台和座椅要满足人体工效学的要求,要保证运行人员操作方便,长时间坐着不会产生疲劳。

4.4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

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一名合格的运行人员,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还必须熟悉安全法律法规、熟知安全知识、熟练掌握安全技能,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有强烈的安全意愿。比如,“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从字面来讲,这是安全知识;给你一个安全帽,你能识别安全帽是完好的,并能戴好,这是安全技能;进入生产现场,你能察觉到存在高空落物,必须戴好安全帽,这是安全意识;主动戴好安全帽再进入生产现场,这是安全意愿。有的运行人员,知道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而且还会戴安全帽,但认为生产现场高处落物的可能性不大,通过现场的时间比较短,戴安全帽麻烦,就不戴安全帽进入生产现场,这是典型的有意行为差错。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育运行人员自觉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行人员有意行为差错和无意行为差错。具体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年度安全生产培训、年度安全规程考试等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和培训,确保运行人员具备满足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运行人员在工作中尤其是在事故状况下的判断、预测和处理能力,提高其安全技能,对有效降低不安全行为有着显著作用。

4.5开展行为安全观察

行为安全观察是通过确立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区别,在生产作业现场进行观察行动并处理运行人员行为,增进运行人员主动应对能力,发展与运行人员有关安全行为的共同作用,纠正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培育安全行为,促进安全氛围形成,提高安全绩效的管理方法。行为安全观察可借鉴的方法有:杜邦STOP管理法和ABC行为分析法。杜邦STOP管理法的执行过程主要有观察、表扬、讨论、沟通、启发和感谢。我们以“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为例,管理者站在生产现场进行观察,看到前往生产现场的运行人员,友好地和他打招呼,解释和他沟通的目的;如果运行人员戴好了安全帽,立即对他进行表扬;接着和运行人员讨论为什么要戴安全帽,不戴安全帽会有哪些后果;然后就如何戴好安全帽与运行人员达成一致意见,了解了他对戴安全帽的安全承诺;询问去现场工作还会存在哪些危险危害因素,我们必须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管理上的不足;最后要对运行人员的配合和工作表示感谢。通过反复多次的行为安全观察,我们可以统计分析出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建立运行人员行为安全模型,掌握如何消除或减少作业现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作业伤害及事故的发生。

4.6建立多重安全防御体系

由于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仅仅依靠某一种管理方法或措施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因此必须采取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溶为一体的多重安全防御体系。比如:在技术层面,开展安全技术创新研究,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即使发生了不安全行为,也不会造成人身伤害;在组织层面,设置专职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强化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管,及时制止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在管理层面,落实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和运行人员的安全操作责任,确保操作岗位责任“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在文化层面,大力宣传和弘扬“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等安全理念。

通过建立多层重叠设置的安全防护系统构成多道防线,使得即使某一防线失效也能被其他防线弥补或纠正。将技术手段与组织手段、管理手段、文化手段相结合,从管理决策、组织、技术、事故分析与减少、反馈等过程和层面构建主动防范不安全行为的纵深防御系统,主动去探查与辨识可能的不安全行为,并采取技术、组织、管理和文化相结合的措施去减少和预防。

5结束语

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是电厂运行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可以归集和分析的,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综合各种防范措施和多重防御体系,我们是可以降低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防范运行人员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