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二级医院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影响二级医院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其对策

邵瑾

邵瑾(南京市江宁医院2111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106-02

一、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护理因素

1.1操作规程不严谨

1.1.1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三查七对不严格,不查对瓶签药名、有效期、质量和剂量,只看包装、剂型。不查对患儿姓名、只对床号。例如儿科每天出入院者较多,调床几率大,量体温有时候把新病人的体温认为是出院病人的。

1.1.2不严格执行医嘱。执行口头医嘱,医生在非紧急情况下下口头医嘱,护士未弄明白就去执行;临时医嘱须立即执行的而延误时间。例如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医生开5%水合氯醛10ml灌肠st的医嘱,护士没有及时执行而致患儿抽搐。

1.1.3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未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出现不良反应;患儿吸氧时吸氧管道固定不牢固,在患儿哭闹时牵扯吸氧管使湿化瓶倾斜,水沿吸氧管道至患儿鼻腔,引起患儿呛咳。

1.1.4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由于小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护士没有做到一人一巾一止血带;护士洗手不规范;保温箱箱体不是每日用消毒液擦洗等。

1.2技术因素

主要是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导致穿刺失败,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不仅对我们的技术要求越来越多,也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3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

合理有效的沟通既可以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和谐与亲密。态度是治疗病人心理问题的良药,如果护士与患者交谈时简单应付、态度冷淡、言语不妥、顶撞病人,极易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恶化护患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如输液不能一针见血,输液渗出血管致皮肤肿胀,不认真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导致病人及家属误解。

1.4工作责任心不强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少数护理人员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慎独精神,对患者病情观察不细心,机械地执行医嘱,护理记录不详细,对病情变化不及时汇报,延误患者诊治,巡视病房不周;心力衰竭的患儿、肠梗阻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误认为是哭闹,未及时向医生反应情况和处理。对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治疗、护理措施无轻重缓急之分;发口服药未向家属解释服药方法、计量和注意事项。还有些护士把每天重复打针、输液带有完成任务的意识,不认真对待工作、对病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

1.5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对患者权利及自身义务认识不够,说话不严谨,护理操作盲目、不规范;护理记录不真实、涂改、字迹不清、不完整;医护间记录不符。少部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求知欲不强,工作中存在着随意性。有的护理工作环境较为封闭、有些护士对政治、时事不关心,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工作中出现不符合医疗原则、疏忽大意,没有医嘱,便对患儿实施治疗的现象。

2、患者及其家属因素

2.1患者不配合依从性缺乏

儿科患者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影响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未及时进行,从而影响诊疗效果;患儿的依从性与年龄、家庭环境、入院次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入院及年龄越小的患儿依从性越差。孩子的血管管径比大人要细的多,血管壁也薄,护理操作时易哭闹、不配合。

2.2患儿家属过度维权行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爱子心切,对正常的治疗护理不了解,不但不配合护士,反而对护士要求很高甚至挑剔、苛求,对必要的操作项目过多的干涉、不配合甚至拒绝接受。

2.3陪护过多

由于儿科患者所具有的特殊性,住院期间均有亲属陪伴,陪护的存在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陪护和患儿家属经常来来往往,使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带来的物品多,放置无序,有碍病房整洁;同时陪护之间相互的心理与行为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护理工作效果。一些陪护在输液前总是指定某个护士做,甚至要求护士必须一针成功,给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3、管理方面因素

3.1护理人员不足,影响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的不足、缺编,新聘护士增多,这些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应急能力差,工作经验不足造成了护理质量下降。缺编使护理工作量加大,超负荷工作,护士力不从心,只能勉强完成工作,产生急躁情绪,与患者交流少,服务质量下降。

3.2管理不到位、监控力度不足、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辅助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约束力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等。如住院患儿家长把大便标本送到急诊化验室化验,可化验室的工作人员却让家长等到下午门诊上班再化验,造成家长不满。

二、实现护理安全的对策

儿科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使孩子生病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家属无怨言,我们认为应提高主动防范意识,控制或消灭现存的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实现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规范化培训、依法管理

1.1护士的选拔

具备《护士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要求,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

遵守《护士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

1.2新上岗护士进行基础操作规范培训

新护士首先由我院护理部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服务规范、护士综合素质养成、三基理论及技术操作的学习培训和考核、法制法规学习、医德医风学习等。

入科后由专职带教护师负责带教和考核。前期主要学习患儿肢体小静脉、头皮静脉穿刺和静脉留置针技术,后期主要是针对专科疾病护理、专科检查配合、小儿用药机理及注意事项、危急重患儿的抢救和监护、职责制度的学习等。经过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学习后,逐渐培养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2、全员教育、依法管理、以德育人

医院增设法制教育,加强医疗法规的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增强法律观念。2008年05月12日《护士条例》的实施后,我院由护理部主任进行讲解,然后再在科内进行加强学习,并且在三基考试中考核。同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病例的书写与管理,杜绝文书中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实行护理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护士长定期排查护理隐患。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3、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按医嘱用药,非抢救患者拒绝执行口头医嘱。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计量换算,口服药必须协助家长服药到口,小剂量药物必须稀释后用1ml针管抽吸,做到准确用药。急救药品准备到位,抢救器械及药品做到四固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制定各班工作程序,将内容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到人。

4、与患儿及家长有效沟通

4.1伸出爱心之手

利用接触患儿的每一机会,通过言语艺术和行为艺术,体现出你对患儿的爱心和喜欢,要对患儿表示同情、关怀、耐心、体贴。一张和蔼的笑脸,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声充满童趣的问候,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可以让患儿感受到你对他的喜爱,家属感受到你的诚意。轻轻的拍拍患儿的头,摸摸她的脸,握握她的小手,逗她笑一笑,替她盖下伸出来的小手,不吝啬你的爱心。面对这样一个爱心天使,恐怕再蛮不讲理的家属也不好意思为难你。

4.2倾听患儿和家属的叙述

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居多,如果孩子一生病,那就如同天塌下来一样,家属很难再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的站在家属立场想一想,理解家长着急、紧张、恐惧、不知所措的心理。在和患儿及家属交谈时,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面带微笑,双眼凝视对方,以表示真诚。谈话时可以通过点头、微笑等来表示在认真倾听。让患儿家长说出心中的疑惑和要求,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不要随意打断患儿家长的说话,也不要随意插话,否则会伤害患儿及家长的自尊心。

4.3冷静处理问题

当家属情绪激动难以控制的时候,切记“硬碰硬”,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一定要保持冷静,仔细观察,尽量想办法让其平静下来。在处理“冲突”时,避免过度争论孰是孰非,应该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还有许多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譬如护理者的形象、自信心、医院环境、相关工作人员等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沟通技巧,促进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然真正持久的改善护患关系,还需要社会诸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还需要医患的真诚相待。

5、提高整体素质,强化质量意识

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爱心、同情心、热心、自信心。经常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加强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定期对其进行理论、仪器操作、护理技能、应急能力考核。

6、增加护理人员,按要求编制

各科室和各类人员的任务是在互相衔接、互相协作中来完成的。这种情况反映在人员编设上,就是各类人员在编制上的比例关系。如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医生与护士之比等,只有按合理的比例进行人员编设,才能保证工作的协调性和稳定状态。同时提高待遇,稳定护理队伍。

7、做好健康教育

入院时热情接待,向家长详细介绍住院须知、安全教育、特殊检查、用药注意事项及消毒隔离知识等。正确的健康指导贯穿整个住院过程、病情解释要与医生的一致,清楚明白的说明费用清单,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切忌强行为患儿实施护理治疗、造成逆反心理。

三、结论

通过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相应防范措施的实施,护理人员增强了护理安全意识,提高了护理操作技术,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家属的抱怨,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信心,并且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争取态度上的一致性,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有效地控制了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儿科护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据统计,儿科2008年的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9.5%降至了1.2%;医疗纠纷由13%降低到2.8%。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护理安全工作要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工作来抓,不能松懈。要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