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也需要预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数学教学也需要预习

任洪桐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任洪桐

曾几何时,怎样对待数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引来各方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一般经过观察、实践、猜想、证明、应用几个环节,预习会致使学生因提前知道了猜想与证明的内容而使它们失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会大大降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预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与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总揽全局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可以引导学生突破课本,拓展知识空间,是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但是教师要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搭建预习的阶梯,指导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预习。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是否具备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初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专门拿出时间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体验预习的好处,然后逐步的放手由课内转向课外,强化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作业,恰当布置。

学生课前预习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学生预习内容,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使他们知道要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里带着预习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问题进入,结合教师的讲解,有目的性地接受知识,这种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正确指导学生预习。

(一)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找出与旧知识的联系点,复习回忆旧知识,归纳、整理新知识点,划出核心内容,在课本空白处批注学习体会和自己的见解,标出不理解的内容和自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要熟记基本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明确含义,区分条件和结论,剖析结论的推断过程,加深理解,会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三)要研究例题,明确例设计的意图,解题所运用的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解题的关键步骤和书写格式。

(四)要仿照例题试做习题,思考解题过程中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的应用是否正确,有没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方法简便、科学,检验自己理解的程度。

(五)要列出预习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暂时还不理解的内容,记录难点、疑问点,以便听课时着重解决或准备课上提问。

四、落实高效预习。

作业的检查要坚持不懈。老师检查预习作业如果也常忘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给学生钻空子,预习作业就不能落到实处。当然,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同学,预习这个环节还是会被疏忽的,有同学甚至偷懒不做。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他们常会抄袭其他同学的预习作业。所以光靠做作业还是不能够完全落实预习这一环节的。这就需要通过预习检测来强化。

实践证明,抓好了课前预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做好预习指导,认真设置预习作业,落实预习检测,每一步都锲而不舍,学生就一定能够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这样,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为人师者,切实抓好预习,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