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在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在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黄芳

(文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文山市663000)

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在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市流动人口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观察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所有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病因、传播方式以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健康教育前对艾滋病的病因掌握程度(75.67%)、传播方式掌握程度(78.33%)、预防方式掌握程度(72.67%)以及平均知晓率(75.56%)均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的病因掌握程度(94.33%)、传播方式掌握程度(91.67%)、预防方式掌握程度(96.33)以及平均知晓率(9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流动人口中能够有效预防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发生,增加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同时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应用效果

艾滋病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市呈高流行态势。由于流动人口不仅具有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大的特点,且艾滋病携带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健康教育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知识传播方法,通过不断地信息传播以及行为干预等方法,能明显提高人们对某种疾病的知晓率和防范意识。故此本文旨在研究健康教育应用于流动人口对于艾滋病的知晓率以及预防效果的应用效果,特此选我市300例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现有报道如下。

1.具体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市流动人口共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41.35±3.25)岁,根据流动人口的类型可分为外来务工人员100例以及城乡结合居民200例。根据流动人口的学历水平可分为小学68例、初中135例、高中65例、大学甚至以上等共32例。

1.2治疗方法

300例流动人口均接受调查问卷表,且均当场收回。其中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垂直传播)、预防方式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的情况等。

发放时间分为健康教育前以及健康教育后,均做好详细记录,避免实验数据的丢失,观察300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其中健康教育的方式包括宣传板报、现场讲授、发放传单以及健康教育手册等等,主要以现场讲授为主。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提高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所有研究对象对艾滋病患者不抱有歧视态度,与他们正常交往和相处是不会被感染的,发生性关系时一定要用安全套,这样能有效减少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传播。在健康教育时多注意女性性工作者、男男同性恋人群以及吸毒人群等研究对象。

1.3观察标准

观察300例流动人口在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预防方式等,具体包括艾滋病的病因、传播方式、预防方式以及平均知晓率等。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当p<0.05时,表示为健康教育前后两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2.实验结果

表1300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可观察到,健康教育前300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病因掌握程度(75.67%)、传播方式掌握程度(78.33%)、预防方式掌握程度(72.67%)以及平均知晓率(75.56%)均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后300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病因掌握程度(94.33%)、传播方式掌握程度(91.67%)、预防方式掌握程度(96.33)以及平均知晓率(9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一。

3.讨论

艾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普遍易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影响极大[1]。艾滋病是一种由于HIV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攻击人体内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感染各种疾病,影响生命安全[2]。而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垂直传播等,因此要预防艾滋病必须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等[3]。同时流动人口由于数量多、居住地址不稳定等,极易加大艾滋病的传播,另外艾滋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两种原因极易增加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导致艾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4]。临床上,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方式[5],帮助流动人口增加艾滋病的专业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增加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减少传染率、提高自身意识等,从而有效减少艾滋病的患病率[6]。具体健康教育在宣传教育与行为上干预上通过改善(1)任何与单一固定的HIV阴性伴侣之外的性接触都使用安全套;(2)不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未经消毒的针头或者注射器;(3)孕妇一旦查处HIV阳性,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禁止母乳喂养,可预防新生儿艾滋病的出现[7]。由于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艾滋病,因此对于人们来说掌握如何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艾滋病的传染率。

另外通过此次实验可知,健康教育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方式、预防方式的掌握程度以及平均知晓率均明显低于健康教育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方式、预防方式的掌握程度以及平均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实施健康教育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率,提高预防效果,减少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扩散,降低传染率,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花,乐汉娥.武汉市硚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3):299-301.

[2]刘寿,王兆芬,李筱等.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357-361.

[3]黄晓敏,黄秀琼,陈培华等.港口区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可行性报告[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8):59-60.

[4]房丽,王琦.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4):429-430.

[5]贾新朝,刘宏满.综合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3):3669-3671.

[6]陈抒豪,林鹏,梁自勉等.佛山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20-2023.

[7]舒亚,赵西和,李六林等.2015年绵阳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7,33(10):1405-1407,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