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袁毅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袁毅梅

袁毅梅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袁毅梅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浅谈几点。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6.2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62-01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求同存异,彰显发散思维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满足惟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我总是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种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

二、启发立体思考,开发学生资源

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他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种资源在高效课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并当堂训练后,可以同桌先对改答案,而后小组里,每一组都有基础好的A类学生,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获得共赢。学生可以说是人人参与,热情高涨。把70个同学尽量合理地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间强弱结对进行帮扶,单词比赛,英语对话竞赛,默写短文比拼,全体现的是团队力量。例如将组员按基础厚薄分成A.B.C三类,如默写短文比拼,A类会默写得1分,不会默写扣两分;B类会默写得两分,不会默写扣两分;我会将短文分成三部分,C类同学会默写一小部分得1分,两小部分得2分,全部会默写交得到3分。期间我会根据情况酌情处理。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小组的进步都是举足轻重。每周都有六个小组晋级,一步一步从“士兵”到“士官”再到“少尉”等等。学生之间空前的团结与互助,充分运用了短板理论来提高每一位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学生不仅受到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训练,而且经过教师立体思考的引导,学生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纵横比较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三、强调发展主体,师生与时俱进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推陈出新而非墨守陈规。培养创新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强调教师的发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在讲究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应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一个内在的机制、内在的动力,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可持续发展。前几天,在外语中学听了继续教育第三期培训的课堂教学两节公开课。第一节课是外语中学的于老师讲的,学生就是外语中学的学生,个个都是博览群书,词汇量丰盛,口语颇佳,整个课堂自然流畅,内容丰富,知识综合,延伸及生成都是顺理成章,节奏明快,不仅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而且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是增长了不少见识,我特意让于老师把课件发到我的邮箱里。

四、乐于想象创造,追求终身发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总之,在新课改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巩固现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让每一个学生昂起头来做人,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高情商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