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48例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

齐波

齐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163712)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48例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8例人格障碍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精神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结果在我院的精心治疗下,46例患者康复,2例患者好转。结论分析患者的病情,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人格障碍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60-01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对稳定性,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接受系统心理治疗后,人格特征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使患者自己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并给个人和(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这种人格特征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会持续到成年乃至终身[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人格障碍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12~46岁,平均年龄25.5±6.5岁。鉴别诊断,了解患者是否受过脑损伤或脑器质性病变;是否患者严重的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患者是否有特别严重的应激性经历,如被劫持为人质等。

1.2重要辅助检查

1.2.1常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由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人格障碍时,通过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脑CT、MRI等特殊检查,可发现这些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另外,反社会人格障碍有轻度脑电图异常;冲动性人格障碍患者脑脊液的5-羟吲哚乙酸浓度低,并与自杀和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患者有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

1.2.2心理学检查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人格自评调查表(PAI)、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等有助于评价患者的人格特点和人格障碍[2]。

2.治疗方法及结果

2.1药物治疗

人格障碍的精神生物脆弱性包括认知、情感、冲动控制和焦虑调节等方面,从而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相联系。药物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的。

2.1.1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有认知(知觉)障碍的人格障碍患者,如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等。可选择的药物主要有氯丙嗪、利培酮、氟哌啶醇等。

2.1.2情感稳定剂。主要用于以情感不稳定为特征的人格障碍类型,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等。可选择的药物主要包括卡马西平、碳酸锂、苯妥英钠等,也可以选用SSRI类药物。

2.1.3抗焦虑、强迫症药物。主要用于焦虑性人格障碍等。可选择的药物包括一般的抗焦虑药物和抗强迫症的药物。

2.1.4其他药物。早年曾经有人使用苯丙胺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但收效不大。利他林对成人的行为躁动也有一定的效果。对冲动控制障碍者,可以选用抗癫痫药物。

2.2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杏仁核、扣带回、内束前支、尾状核下)的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但手术导致不可逆的脑局部损害,有时可能出现无法预料的后遗症。因此,实施精神外科手术需要极其慎重。

2.3心理社会干预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虽然很困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手段。由于大多数人格障碍能够以最基本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一般人包括自身并不认为自己是患者,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在强制治疗时,容易出现抵制治疗、欺骗医务人员的现象,以致事倍功微。人格障碍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问题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即社会化障碍。因此,心理社会干预的着眼点在于重建其心理和社会环境,创造对其关心、爱护和不受歧视的氛围,鼓励其积极参加公益性事业活动,培养其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的情趣,逐渐改造其不良人格。

2.3.1个别心理治疗

治疗者首先要通过深入了解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其信任,以便于沟通。然后,逐渐帮助其认识个性的缺陷,并指出缺陷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启发其自我认同感和人际同情心,检讨自己的缺陷并寻找改变的途径,努力改善与家人、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治疗者与患者要保持适当的情感距离,不可过分亲近,始终站在中立的立场,有了进步予以鼓励,存在问题要严肃指出,充分显示治疗者的权威和力度,促使其信服和听从指导意见。如遇到困境时可进行危机干预。

2.3.2集体心理治疗

组织患者参加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的活动。这是一种较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与参加活动的其他成员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有利于控制和改善偏离的行为,丢弃那些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探索和寻求建立新的行为方式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集体心理治疗的效果优于个别心理治疗。

2.4结果

经治疗后,46例患者康复,家属选择出院。2例患者好转留院继续治疗。

3.讨论

很显然,人格障碍是一类多源性的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样,要用简单的方式回答有关人格障碍的原因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对某一种人格障碍,也无法用某种单一的因素(如社会环境或基因)来回答这个问题。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人格(包括人格障碍)的形成是由包括内在因素(如遗传因素和其他生物学因素)和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人格障碍的慢性自杀状态与强烈的暴怒情绪及自信心不稳定等有关,而这些又常常由人际关系的危机而触发。在很多时候,这些患者把自杀作为逃避和要挟的手段。处于危机状态时,可能会发生真正的自杀。如果不予住院,则要经常访视,每次评价自杀的危险性,严密监测服药情况,调动患者的支持系统。精神科医师要随时准备着与患者联系。患者和医师都必须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慢性自杀念头,以便继续治疗获得疗效。

参考文献

[1]高云翔;冯文魁;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特征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王振,肖泽萍,邹政.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4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