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外伤性头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4-14
/ 3

针灸治疗外伤性头痛

刘宁

刘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154007)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4-0311-03

【摘要】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现代中医及相关理论,并吸收、借鉴当代诸多医家经验,从概述、病因、临床特点及表现、针灸辨证治疗、按摩及其他现代疗法等诸多方面系统论述。以希外伤性头痛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以迅速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外伤性头痛针灸

头部的各种外伤均可引起头痛。临床表现因受伤部位及组织不同而异。小儿较少见。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头皮裂伤或脑挫伤后瘢痕形成,刺激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而引起头瘸。疼痛部位比较局限,常伴有局部皮肤痛觉过敏。

2.颈前部受伤累及颈交感神经链,导致支配头颅的交感神经失去控制而引起的头痛属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性头痛。患者诉说一侧额颞区的发作性头痛,伴同侧瞳孔改变(先扩大后缩小),眼睑下垂及面部多汗。

3.外伤后因颈肌持续收缩而出现的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的表现相类似。而且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4.外伤后神经不稳定性头痛常见于脑震荡后遗症,伴有头晕、耳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不振或情绪易激动等症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头痛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多无特异性。

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操作方法

(1)头皮裂伤或脑挫伤后瘢痕形成,刺激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引起的头痛:取阿是穴、太阳、百会、风池、天柱、合谷、后溪等。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阿是穴0.6±0.2寸,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直刺C1~C4夹脊穴、天柱、0.6±0.2寸,直刺合谷0.8±0.2寸,直刺后溪0.6±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用较强的刺激手法针刺。每日治疗1~2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4次。

(2)外伤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性头痛: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部、上肢的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合谷、后溪等;第二组取C8~T2节段区内的穴位,如相应的夹脊穴、背俞穴、内关、合谷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2夹脊穴、大杼、风门0.5±0.2寸。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直刺合谷、内关1.0±0.2寸,直刺后溪0.6±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用较强的刺激手法针刺,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每日治疗1~2次。每次治疗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4次。

(3)外伤后因颈肌持续性收缩引起的头痛: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部、上肢的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合谷、后溪等;第二组取颈部脊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穴位(如颈部夹脊穴、天柱等)、肩胛区内的穴位(如天宗、秉风、阿是穴等)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直刺合谷0.8±0.2寸,直刺后溪0.6±0.2寸,直刺C1~C4夹脊穴、天柱0.6±0.2寸,斜刺天宗、秉风0.6±0.2寸,肩胛区内的阿是穴采用斜刺法,并严格掌握针刺深度。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4)外伤后神经不稳定性头痛:取太阳、鱼腰、百会、风池、天柱、合谷、后溪等。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横向平刺鱼腰0.5±0.1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直刺天柱0.6±0.2寸。直刺合谷0.8±0.2寸,直刺后溪0.5±0.1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2.按语:虽然都是外伤性头痛,但因伤及的部位和组织不同,头痛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也各有所异。因此使用针灸疗法时,不能机械地一概“头痛医头”,只注重取用头部的穴位,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外伤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科学的选用穴位。譬如外伤后瘢痕形成刺激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引起的头痛、外伤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性头痛及外伤后因颈肌持续性收缩引起的头痛,穴位的选取均不应只限于头部,要做到这一点,确切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进行疾病的准确诊断,弄清疾病的病理生理,是进行科学选穴的基本前提。这就是说,作为针灸临床医生,仅仅懂得“如何”扎针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具有更广博的知识,这也是针灸科学发展对现代针灸临床大夫的要求。

三、电针体穴疗法

1.头皮裂伤或脑挫伤后瘢痕形成,刺激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引起的头埔:取阿是穴、太阳、百会、风池、天柱、合谷、后溪等。

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头颈部穴位与上肢的合谷、后溪之间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4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2.外伤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性头痛: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部、上肢的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合谷、后溪等;第二组取C8~T2节段区内的穴位,如相应的夹脊穴、背俞穴、内关、合谷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的头部穴位与上肢的合谷、后溪之间,在第二组的夹脊穴、背俞穴与内关、合谷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4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3.外伤后因颈肌持续性收缩引起的头痛: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部、上肢的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合谷、后溪等;第二组取颈部脊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穴位(如颈部夹脊穴、天柱等)、肩胛区内的穴位(如天宗、秉风、阿是穴等)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的头部穴位与上肢的合谷、后溪之间,在第二组的颈部穴位与肩胛区内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4~6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4.外伤后神经不稳定性头痛:取太阳、鱼腰、百会、风池、天柱、合谷、后溪、内关等。

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头部穴位与上肢的合谷、后溪、内关之间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恕C看蔚缯胫瘟?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4~6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四、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脑点、皮质下、脑干。

(2)配穴:取另一侧的耳穴,头皮裂伤或脑挫伤后瘢痕形成,刺激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引起的头痛及外伤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性头痛,可同时递用或交替选用神门、交感、额区、枕区、颈项区;外伤后因颈肌持续性收缩引起的头痛,取交感、颈项区;外伤后神经不稳定性头痛,取交感。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用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刺激手法针刺。

3.按语: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外伤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科学的选用穴位。譬如外伤后瘢痕形成刺激颅内外痛觉敏感结构引起的头痛、外伤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性头痛及外伤后因颈肌持续性收缩引起的头痛,耳穴的选取亦不能只限于脑的对应区,而应当考虑到颈部因素和颈交感神经的因素。要做到这一点,确切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进行疾病的准确诊断,弄清疾病的病理生理,是进行科学选穴的基本前提。

五、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脑点、皮质下。

(2)配穴:取另一侧的神门、交感、额区、枕区。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神门、内关、太溪(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神门0.3±0.1寸,直刺后溪0.6±0.2寸,直刺内关1.0±0.2寸。然后在耳穴与神门、太溪、内关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交替使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六、耳穴贴压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脑点、皮质下。

(2)配穴:取另一侧的神门、交感、额区、枕区。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9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3]丘和明.中医内科学.1991.

[4]伦新,赖新生.疑难杂症针灸验方精选.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