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臣妾”的语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网络词“臣妾”的语用分析

邓晶晶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摘要: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经典台词“臣妾做不到”在网络中引起了传播热潮。本文就“臣妾做不到”中“臣妾”二字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语用规律,从而展示文化发展的魅力。

关键词:臣妾网络热词流行语语用

一、“臣妾”一词的来源

只因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后所说的“臣妾做不到”而引出的一句经典台词,网友竞相仿写句式,“臣妾做不到”体迅速走红网络。

1.“臣妾”一词的本义。从“臣妾”的词性来说可以用作名词和动词。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臣妾”作动词用,往往是对许多人而言。如东汉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极。”所以,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而不应称“臣妾”。刘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如《晋书·后妃列传》载,元杨皇后崩,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同此断绝。”“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臣妾”。

2.“臣妾”的引申义。现代“臣妾”一词多用于影视剧、相声、小说等新的传媒渠道,是妃以上(包括妃级的)级别的妃、贵妃、皇后等,在皇上、太后面前的自称;或者是妃、贵妃对皇后以及比自己地位高的妃、后面前的自称(妃以下的不以臣妾自称)。如:元妃匍匐在地,战栗地说:“虽然这是圣上谕旨下来之前送来的,[臣妾]等确是罪该万死……”(刘心武选集《贾元春之死》)

二、“臣妾”一词的套用

网络语言被称为最为特殊的语言,“简单地说产生于网络、使用于网络,被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语言的本质即作为交流和传播的工具符号而存在,只因纳入了互联网媒介后,在多样的语境中,变成了“全民通用型语言”的应用优势。

受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影响,近来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采用里面皇后的经典台词“臣妾做不到”来陈述观点、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用来强调这件事情非做不可。例如:饭后不吃甜点,臣妾做不到啊!这么热的天不开空调,臣妾做不到啊!说这些话的时候配以夸张的语气增强语用效果。而且“臣妾做不到”体已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男性也开始使用,以用于缓和气氛、增进感情。例如领导要求下属加班,下属不乐意,领导可以来句:“不加班就想加工资,臣妾做不到啊!”以此来调节气氛(领导无论是男是女使用这句网络热语引起的效果是一样的)。

“臣妾做不到”体亦被商家运用。例如在一碗羊肉汤旁边配图文:“不让臣妾喝羊肉汤,臣妾做不到啊!”护肤品的广告词:“不让臣妾用某某,臣妾做不到啊!”……

三、“臣妾”一词流行的语用分析

流行语往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很多具有幽默、调侃的意味,同时还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表达形式。正如前面所说,“臣妾”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现实语用环境来看,“臣妾”词语意义的明确性和丰富性是不可否认的,在当代网络话语交际中的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1.“臣妾”一词映照的社会现实。任何流行都是有一定的理由,网络词汇也不例外。词汇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联系最为紧密。“臣妾”同“女汉子”、“高富帅”等热门身份词语一样,映照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社会现实。古装剧妃子们的自称一直都是臣妾,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之所以被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在于,网民发现这个词非常适合自我调侃缓解气氛,变得幽默。尤其是在网络漫画中妃妃子以夸张的表情演绎着“臣妾做不到”,让大众找到了共鸣点。而这个时候似乎没有人会去追究“臣妾”是奴隶之意还是臣之妾。

2.“臣妾”一词反映的网络文化。电影或电视剧中经典台词或者角色称谓是网络词语的来源之一。在影视中因其特殊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是网络流行文化的推手,作品中夸张的手法、人物富有个性的表达均是现实语境所无法传达的情感。在常规的语言环境中,语言语体和受体是明确的,交流所要达到的目的及效果也是确定的,话语的形式相对规范,在某些环境中也就显得呆板。相比之下网络语言灵活多变,不受现实身份、地位的影响,可以最大化地帮助大众缓解情绪,轻松地表达自我、分享独白、创设情境。从语言的交际功能上看,“臣妾做不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能有效地交流信息,也符合简易、形象的要求,因此“臣妾做不到”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表达方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5,68。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2。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