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姚慧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患者5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溶栓治疗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占100%,对照组患者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占80%,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的溶栓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成溶栓;护理;效果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由于静脉的血管壁到损伤、血液处于高宁状态,形成血栓,导致患者的管腔阻塞,血液的回流受到影响[1]。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肢疼痛、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下肢静脉血栓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溶栓护理对至来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观察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特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患者5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整理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患者5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53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年龄38岁到79岁,平均年龄(51.39±2.67)岁;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3例。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36岁到78岁,平均年龄(52.13±2.11)岁;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全面的检查以及积极治疗,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绝对的卧床,制动,防止急性期的不稳定栓子发生脱落。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受到病情的影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对治疗有一定的阻碍。护理人员主动热情的与患者进行交流,详细告知患者目前状况,疏导患者心理压力,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可以更好的配合治疗。(2)溶栓前护理:患者入院确诊后,对其进行积极的相应治疗,包括绝对卧床、药物治疗等,并对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同时对患者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手段等进行全面的讲解,使患者的对疾病有深入的认识,全面了解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3)溶栓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药物的浓度、滴速等相关问题详细了解并密切观察,溶栓过程中心电图监测做好详细记录,注意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对患者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密切观察,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现象。全面安抚患者的情绪,并主动告知治疗的过程,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4)溶栓后护理:溶栓成功后注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患者的家属积极沟通,做好患者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详细的制定,全面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术后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协助患者做好翻身、按摩等,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1.4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判定:患者的临床肿胀基本消退,静脉基本通畅,大腿活动、维度等基本恢复,判定为显效;患者的临床肿胀部分消退,静脉部分通畅,大腿活动、维度等部分恢复,判定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满意度判定: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患者临出院前,对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评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判定为满意,60分到90分判定为一般满意,低于69分判定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到限制;一旦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目前临床中对于血栓的治疗方式较多,本次研究中采用的

综合性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较比传统的单纯抗凝治疗具有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是直达栓塞的内部进行全面接触治疗,溶栓效果显著,同时减少全面的代谢作用[5]。在进行溶栓的同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溶栓护理,包括患者溶栓前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和谐关系,积极的配合治疗,手术中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等,手术积极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预防,对患者的饮食等做好全面针对性护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占100%,对照组患者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占80%,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对性的溶栓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喻芹.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药物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4,04(06):479-480.

[2]莫淑贞,罗灿红,欧阳欣.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2004-2005.

[3]彭波,黄淑君,任红艳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11(07):701-704.

[5]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介入学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7):505-510.

[6]张希全,王义平,潘晶晶,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解剖分布对机械性血栓碎吸疗效的影响.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2):95-100.

[7]王洁,黄庆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术后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0):43-44.

[8]庄乃君,陈国平,顾建平,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解剖分布与抗凝、溶栓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比较.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2):1194-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