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培训需求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培训需求调查

赵伯俊

赵伯俊(贵州省遵义县苟江镇卫生院563101)

【摘要】为了了解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培训的需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差强人意,应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341-02

我国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防治是公共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传染病监测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培训的需求,更好的做好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对本地区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其培训需求,为传染病防治提供帮助,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文选取了本地区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人员150人参与此次调查,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人员、传染病诊疗医生和检验人员[1-2],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传染病防治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统计软件掌握情况以及对传染病知识培训的需求情况。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2.1传染病预防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86位传染病预防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中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途径的掌握情况最差,只有43位知晓,知晓率为50.0%,其次是鼠疫报告时限,有56位知晓,知晓率为65.1%,掌握情况最好的是终末消毒定义,有84位知晓,知晓率为97.7%,其次是新生儿出生接种乙肝疫苗,有82位知晓,知晓率为95.3%。

2.2传染病诊疗医生对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38位传染病诊疗医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最差的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途径,有15人知晓,知晓率为39.5%,其次是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防控措施,有18人知晓,知晓率为21.1%,掌握情况最好的是肺结核临床诊断,有37人知晓,知晓率为97.4%,其次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诊断,有35人知晓,知晓率为92.1%。

2.3检验人员对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

15位检验人员对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最差的是病原微生物菌种批准部门,有5位知晓,知晓率为33.3%,掌握最好的是霍乱诊断试验,有14位知晓,知晓率为93.3%。

2.457位疫情信息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11位疫情信息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最差的是电子表格软件,掌握人数5人,掌握比例为45.5%,掌握最好的为开、关计算机,掌握人数9人,掌握比例为81.8%。

3各类人员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需求调查情况

86位传染病预防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中对预防控制措施与基本技能、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需求迫切,希望能够得到系统的培训;38位传染病诊疗医生希望对传染病诊疗规范、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预防控制措施与基本技能进行培训;15位检验人员希望能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病原微生物和血清学检验相关专业知识、操作规程和基本操作技能、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培训,这三类人员都选择了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培训。

4建议

针对此次的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应该对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及培训的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建议根据各类人员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掌握情况,以开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现场教学等培训方式为主,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注重培训效果和人员的需求[3-4],加入前沿的技术方法理念的培训,提高传染病监测人员的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建立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其整体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华晖,杨放,吕莉,等.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艾滋相关知识、态度情况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6(2):73-75.

[2]钟铭英,王千秋,杨凭.基层医务人员STD/AIDS专业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2(3):223-225.

[3]沈建国,孙东晓.昆山市卫生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识与技能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4(2):139-141.

[4]刘健,杨晓丽,那军.我国疾病监测系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2(1):21-24.